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资料

最新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资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一)科研选题的步骤
科研选题既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也是一种灵活的研究艺术,没有什么刻板的模式,但一般地说,科研选题有三个基本步骤。

1. 文献调研,科学分析
在选题开始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工作,进行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应查明有关专著和论文,并尽可能追溯其发展的历史,以便继承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在新的起点上选择研究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题调研中要保持清醒的批判的头脑,因为过分依赖和盲目相信文献资料会使人墨守成规,而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和解决问题本身同样困难,因而有的科学家甚至反对过多阅读所要研究学科领域中一般性的论文。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不是拒绝查阅文献,而是应该有分析地去看他人的工作,这样才能通过调研综述,博采各家之长,在选题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2. 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调研后经过分析、筛选,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还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例如,建立模型进行初步计算,或设计一些必要的实验。

若有几个备选课题,则需要对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

此外,还需要了解所选课题是否属于学科理论或生产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估计其理论价值或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总是期望通过研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此,只对课题本身进行考察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决定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其它因素,诸如经费来源、科研力量的配置、实验设备条件、协作情况等,对于技术课题还要考虑研制条件、测试条件、材料或元器件条件等。

上述方面都应在科研选题及其研究规划中有所体现。

3. 评议和确定课题
在初步论证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然后经过评议,选出最佳课题。

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并进行初步论证是研究者能否得到资助和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评议和确定
课题时,可以提出“三问” :问专家、问同伴、问自己。

“问专家”。

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向世界级的专家们提问:“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最有意义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难题是什么?” 这当然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如国际学术会议、电子邮件等。

“问同伴”。

请教那些正在做研究工作的人,例如高年级同学或有关教授,向他们说明自己正准备研究什么课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问自己”。

“我对解决这些问题最可能作出贡献的独特背景知识和经验到底
是什么?”
整理出以上“三问”,并将之交集,就能够较好地抓住研究方向和重点。

综上所述,选题步骤一般是:文献调研和科学分析;提出选题;初步论证;选择和确定课题。

选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科研选题是一个从众多实际问题和学科矛盾网链中经过反复分析比较,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因而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 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科研选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包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等。

学科发展的需要包含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

就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而言,开发研究担负着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其选题应将当前社会需要置于首要位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建设必须领先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将成为时代的要求,开发研究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选择课题。

即便是追赶世界高技术研究,也要充分重视在当前有应有价值的项目。

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提出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是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

它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应指向加强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弄清技术机理。

另一方面,应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有市场潜力和能衍生新技术群体的成熟理论作为应用
价值发现的攻关课题。

基础研究要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去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新现象和新规律,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依据。

当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日益缩短了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周期,某些基础研究已成为当代高技术的直接生长点,因此,基础研究的选题方向应面向现代大科学观。

2. 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能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因此,科学工作者从选题开始,就要十分重视创造性。

哪些有可能导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出现的课题,应作为研究者优先选择对象。

当然,在选题阶段,对课题结果的创造性是很难准确估计的。

因此,创造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做到:恰当地估计课题的意义和其中可能包含的创造性成分。

在现实条件下,如果难以取得创造性进展的题目,不应作为科研选择对象。

为了使选题能够符合创造性原则的要求,一要加强情报工作,掌握科技动态,避免重复研究的浪费;二要注意到最有希望出创造性科技成果、最需要创造性而且最能激发和砥砺创造力的地方去选题;三要加强学习,提高科学鉴识能力,注意锻炼有助于创新的思维方法。

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时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

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研究不至于犯方向性错误,为科学研究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一般来说,明显与已有科学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应是选题的对象,除非确已发现了与该理论相矛盾的事实并把这种矛盾作为科研课题。

与此相应,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确有把握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有关事实。

如对永动机的研制、
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判等。

当然,选题毕竟是探索性科学研究的开端,科学工作者在开始时所依据的事实是不完全的,甚至可能存在虚假,理论也可能受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即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因此,科研选题既要尊重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同时还要承受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及时对选择的题目进行调整。

贯彻科学性原则必须具备辩证分析的头脑,选题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4.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研究者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符合需要的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题目并非都是可行的题目。

如果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不具备,那么无论多么诱人的题目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这样的课题应视为尚不具备可行性的课题。

因此,可行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要认真考虑科学研究的整体能力。

在主观条件方面要分析科研队伍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的兴趣等因素。

在客观条件方面要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原材料供应、图书情报资料以及对研究时间期限的要求等因素。

还要考虑科研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条件。

选题时应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上述选题原则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别。

需要性原则规定着科研的根本方向,
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内在根据,创造性原则反映了科研的本质特征, 原则是解决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选题时既要自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实际,才能做到正确选题。

可行性还要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