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1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1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镜,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

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

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

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学生活动)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

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

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

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

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

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

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

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

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

后来。

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师: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知识迁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

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

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

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

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

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

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

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1.怎样配制培养基?2.什么是接种?(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领取培养基和无菌棉棒,为下一节探究实验做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组组长将采集菌种地点讨论划分一下。

[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学生: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为地球母亲添光增彩。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巩固练习](投影仪打出)1.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1)腐败肉汤表面上的白斑(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3)发霉的花生米(4)长绿毛的鞋子答案:细菌菌落:(1)真菌菌落:(2)(3)(4)2.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同时也说明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3.填表答案:细菌菌落:大小形态比较小光滑黏稠,粗糙干燥真菌菌落:大小形态比较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板书设计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1.细菌菌落2.真菌菌落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1.制备配养基2.接种●活动与探究活动题目: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

活动过程:将吃剩的小米饭放在盆中,加上盖子,放在温暖的地方几昼夜,看是否会出现斑点。

活动结果:几天后,打开盖子观察,发现小米饭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白色的斑点和绿色的斑点,这些斑点就是细菌和真菌菌落。

●备课资料1.不同细菌、真菌菌落的介绍(1)细菌菌落特征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主要有以下特征:菌落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程度,等等。

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组成菌落的细菌结构及生长状况有关,如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就形成光滑型菌落,其表面光滑、黏稠;不具荚膜的就形成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

又如炭疽杆菌在培养基中成链状,其菌落表面粗糙、隆起,菌落边缘有毛状突起。

(2)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

由于霉菌菌丝较粗而长,因此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有些霉菌生长较快,其菌丝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使菌落没有固定的大小。

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表面常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颜色。

2.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科研人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培养基配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目的要明确。

这就是说,要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的目的等,选择原料配制培养基。

第二,营养要协调。

配制培养基时,必须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例如,蔗糖是多种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但高浓度的蔗糖反而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三,pH要适宜。

这是由于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的最适pH为6.5~7.5。

3.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从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如琼脂。

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等,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保藏菌种等,液体培养基则常用于工业生产。

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可以将它们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

前者是用化学成分已知的物质配成的,这类培养基因成分明确,常用于分类、鉴定等。

后者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配成的,如玉米粉、牛肉膏等,常用于工业生产。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以将它们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

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当需要酵母菌和霉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到酵母菌和霉菌。

又如,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将该菌分离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