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概述1、课程设计的题目2.、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3、课程设计的要求4、课程设计的数据二、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三.课程设计的容和步骤§2.1、拆分杆组§2.2、方案分析§2.3、程序编写过程§2.4、程序说明§2.5、C语言编程及结果§2.6、位移,速度,加速度图三、小结四、参考文献一、概述1.课程设计的题目此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结构的设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1)任务:1 牛头刨床的机构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2 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3 导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4.飞轮设计;5.凸轮机构设计。
2)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以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设计的步骤及方法,其中包括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整体设计等,并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以及查阅和使用文献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设计的要求牛头刨床的主传动的从动机构是刨头,在设计主传动机构时,要满足所设计的机构要能使牛头刨床正常的运转,同时设计的主传动机构的行程要有急回运动的特性,以及很好的动力特性。
尽量是设计的结构简单,实用,能很好的实现传动功能。
二.机构简介与设计数据1,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4-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没有画出),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一次进级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行程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0.05H的空刀距离,见图4-1,b)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因此刨头在整个循环运动中,受力变化是很大的,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匀速运转,故需安装飞轮来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以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少电动机容量。
2,设计数据见表4-11)2)选择设计方案:设计容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导杆机构的静力分析符号n2lo2o4lo2A lo4B l BC lo4s4xs6ys6G4G6P y p Js4单位r/min mm N mmKg·m21、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承受较大的载荷;2、具有急回作用,可满足任意行程速比系数K的要求;3、滑块行程可以根据杆长任意调整;4、机构传动角恒为90度,传动性能好;5、工作行程中,刨刀速度较慢,变化平缓符合切削要求;6、机构运动链较长,传动间隙较大;7、中间移动副实现较难。
三.课程设计的容和步骤1.导杆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1)导杆机构简图42)导杆机构运动分析a、曲柄位置“1”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列矢量方程,画速度图,加速度图)取曲柄位置“1”进行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V A2=V A3,其大小等于ω2l 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ω2一致。
ω2=2πn2/60 rad/s=6.7020643264rad/sυA3=υA2=ω2·l O2A=6.702064213*0.09m/s=0.603185789m/s(⊥O2A)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A4=υA3+υA4A3大小? √?方向⊥O4A⊥O2A∥O4B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µv=0.005 (m/s)/mm ,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2Pa·μv= 0m/s则由图1-2知,υA4=4υA4A3=4a·μv=0m/s3a由速度影像定理求得,υB5=υB4=υA4·O4B/ O4A=0m/s 又ω4=υA4/ l O4A=0rad/s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C5=υB5+υC5B5大小? √?方向∥XX⊥O4B⊥BC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0.01(m/s)/mm,则由图1-2知,υC5=5Pc·μv=0m/sυC5B5=55cb·μv=0m/sωCB=υC5B5/l CB=0 rad/sb.加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1”进行加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故a n A2=a n A3,其大小等于ω22l O2A,方向由A指向O2。
ω2=6.7020643264rad/s, a nA3=a nA2=ω22·L O2A=6.×0.09m/s2=4.m/s2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A4 = a nA4+ a A4τ= a A3n + a A4A3K + a A4A3r 大小:? ω42l O4A? √ 2ω4υA4A3?方向:? B→A ⊥O4B A→O2⊥O4B∥O4B 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c5= a B5+ a c5B5n+ a c5B5τ大小? √w52 Lbc ?方向∥XX √ c→b ⊥BC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µa=0.05(m/s2)/mm,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3所示.则由图1-3知,υC5B5=55c b·μv=0m/sw5 =ωCB=υC5B5/l CB=0 rad/sa n A4=0 m/s2 a A4A3K =0 m/s2a A4 =4.8314 m/s2,用加速度影象法求得a B5 = a B4 = a A4* O4B/ O4A=6.5 m/s2所以a c=0.01×(p’c’)=6.5990882824m/s2总结1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值以速度比例尺µ=(0.005m/s)/m m和加速度比例尺µa=(0.05m/s²)/m m用相对运动的图解法作该两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如下图1 -2,1-3,并将其结果列入表格(1-2)表格1-1a、曲柄位置“6”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列矢量方程,画速度图,加速度图)取曲柄位置“6”进行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V A2=V A3,其大小等于ω2l 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ω2一致。
ω2=2πn2/60 rad/s=6.7020643264rad/sυA3=υA2=ω2·l O2A=6.702064213×0.09m/s=0.60 3185779m/s(⊥O2A)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A4=υA3+υA4A3大小? √?方向⊥O4A⊥O2A∥O4B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µv=0.001(m/s)/mm ,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4则由图1-4知,υA4= pa4/μv =0.m/sυA4A3= a3a4/μv =0.m/s由速度影像定理求得,υB5=υB4=υA4·O4B/ O4A=0.m/s又ω4=υA4/ l O4A=1.931rad/s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C=υB+υCB大小? √?方向∥XX⊥O4B⊥BC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0.005(m/s)/mm,作速度多边行如图1-4。
则由图1-4知,υC=0.m/sυCB=0.1026378747m/sωCB=υCB/l CB=0.82 rad/sb.加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6 ”进行加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故a n A2=a n A3,其大小等于ω22l O2A,方向由A指向O2。
ω2=6.7020643264rad/s,a n A3=a n A2=ω22·L O2A=6.7020642132×0.09 m/s2=4.8m/s2a n A4=ω42·L O4A=0.5379 m/s2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A4 = a n A4+ a A4τ= a A3n + a A4A3K + a A4A3r 大小:? ω42·L O4A ? ω22·L O2A√?方向:? B→A ⊥O4B A→O2⊥O4B∥O4B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c5= a B5+ a c5B5n+ a c5B5τ大小? √ω52·L BC?方向∥X √ C→B ⊥BC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µa=0.5(m/s2)/mm,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5所示.比例30:1则由图1-5知, a A4A3r =2.6922723 m/s2a A4 =1.6638155038 m/s2用加速度影象法求得a B5 = a B4 =a A4·O4B/ O4A =2.2m/s2又a BC n=ω52·L BC =0.01537m∕s2a c5 =-2.2105415252 m∕s2总结6速度和加速度值以速度比例尺µ=(0.005m/s)/m m和加速度比例尺µa=(0.05m/s²)/m m用相对运动的图解法作该两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如下图1 -4,1-5,并将其结果列入表格(1-2)表格1-12. 机构动态静力分析取“8‘”点为研究对象,分离5、6构件进行运动静力分析,作阻力体如图1─6所示,μl=10N/mm。
阻力体图图1—6已知P=0,G6=800N,又a c=6.5990882824m/s2,那么我们可以计算F I6=-G6/g×a c =-800/10×6.5990882824=-527.927062592NG+F r45+F r16=0F i6+6方向:水平竖直∥B C竖直大小√√??作为多边行如图1-7所示,µN=10N/mm。
由图1-7力多边形可得:F R45=-F45·µN=528.7581038×1N=-528.7581216N 已知:F R54=-F R45=528.7581216N,G4=220Na S4=a A4·l O4S4/l O4A=4.042589964×290/338.23069051m/s2=3.46612865m/s2由此可得:F S4=M4×-a S4=-76.25482788NAs4’ = a A4/0.29=13.93996491rad/s2M=-JS4×As4’=-16.72795789J在图1-8中,对O4点取矩得:ΣM O4=-F R54×L54-Fs4×hs4-G4×hG-M-F R34·l O4A=0-528.7581038*0.5512570182-13.96292913×0.-220×0.-16.72795789+ F R34·×0.29=0代入数据,得F R34=1133.177173N力比例尺µN=10N/mm又ΣF= F r54 +F i4 +G4 + F r23 +F14n+F14τ=0,作力的多边形如图1-9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