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0-6岁又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几乎每个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时期“能说会道”。
针对各种学龄前儿童开办的“讲故事大赛”、朗读班”“ 也层出不穷。
要想让孩子“能说会道”,家长可需懂一些“道道”。
0-6岁,说影响一生逢年过节,带孩子跑亲戚,家长总是喜欢叫小孩在大家面前表演节目,讲故事便是一种常见“节目”。
如果孩子能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讲完,爸妈在一边总会觉得脸上有光;幼儿才艺表演的舞台上,不少孩子的拿手戏都是讲故事。
小手捧着话筒,绘声绘色地把一个长篇故事演绎完的孩子,会引来家长观众们的啧啧赞叹:这小孩真强!以上场景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对“能说会道”的孩子,大家总会万般欣赏。
不过,专家提醒我们,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讲精彩的故事。
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的罗海洲老师认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表达的能力:表述够流畅吗?用词是否能较确切地表达意思?但比这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也与幼儿的品格密切相关,一个孩子即使口齿不太清楚,但很愿意主动地和别人说话、沟通,从品格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的表达是应该被肯定的,他自我发展、融入社会的能力也会比较强。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的简建萍老师曾经赴国外专门作过有关早期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课题研究。
她告诉记者,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做到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而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语言是社交能力的一大砝码。
因此,0-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言之有“物”,靠不断输入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语言表达,直接取决于他所吸收的素材。
简建萍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又可细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
在0-3岁,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输入”,就是不断地对孩子讲话,让孩子倾听。
当然,输入要讲究量和质,她建议,家长每天起码要有15分钟、最好30分钟为孩子讲一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的故事,一定要原文朗读,儿歌、童谣之类具有韵律的读物,也很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兴趣。
到了3-6岁,家长一方面需要继续“输入”,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孩子的“输出”。
这时候,孩子的话开始明显多起来,而且可能会“瞎说”,比如在复述故事时,会有较大的偏差,甚至瞎编一通。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要求孩子“听懂”,要允许他“畅所欲言”。
优成长中心的罗海洲也表示,幼儿的早期阅读对他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孩子的表达,关键是要…言之有物‟。
物在哪里?一方面来自大量优良的阅读素材,另一方面,孩子要有自己能够自由表达的思想。
家长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限制孩子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讲故事班重激发兴趣讲故事大赛、童谣朗诵,时下各种幼儿“口才”培训班、公开赛非常多。
专家指出,参加这类社会活动,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
“讲故事大赛绝不应该是竞技赛,孩子需要的是表演赛。
这一点家长一定要…拎清‟。
”罗海洲对记者说,适当地给予孩子上台表演的机会,能够增强他表达的自信。
但有些比赛活动过分注重结果和形式,用大人的眼光来设定评判标准,要求孩子“注重台风,口齿清楚,声音宏亮”,结果不是把小孩弄得“吓势势”的,就是训练得“装腔作势”,反而限制了他表达的发展,不利于将来的成长。
简建萍提醒道,在报名参加这类培训活动时,家长应该亲身实地体验,看看这项活动强调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启蒙。
如果光是训练技能,就不必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上面。
“事实上,…讲故事‟也并不是单纯的复述和模仿,用角色扮演等生动的形式呈现,反而更能激发孩子们对表达的兴趣,增强他们表达的能力。
”无独有偶,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正好开展过类似的实践。
该幼儿园别出心裁地推出“艺术小社团”活动,让小朋友凭自己兴趣报名参加各类艺术社团,其中的“金话筒”和“梦幻剧场”都是培养表达能力的。
“金话筒班让孩子们学做主持人,梦幻剧场让小朋友参与儿童剧的演出,孩子们在这类活动当中,体验到了多种表达形式,兴趣非常浓,效果非常好。
”园长宋青向记者介绍说。
家长配合别打断孩子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家长培育心切,有时却不知不觉地走入误区。
为此,专家纷纷给出建议。
1.要充分创设和孩子交流的氛围。
荷花池幼儿园园长宋青指出,家长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下班回到家,一身疲惫,正想坐下来好好休息,孩子却冲过来问你各种很幼稚的问题,不少家长便会说一句“你自己先玩一会,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这其实是对孩子很大的伤害,下一次,他想开口和你说话时,便会产生顾虑。
简建萍提出,不少家庭总是理所当然地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洗澡、睡觉,做之前从不和孩子打声招呼,时间一到就把他扔到床上去,这其实也是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
2.不要让孩子产生表达的压力。
宋青认为,孩子在说话、讲故事时,不要对他的语言表述要求太高,话才说到一半,就指出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而是应该先让他大胆地讲出来,然后用“做榜样”的方式予以纠正。
但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可爱,故意模仿他奶声奶气的样子,这更需要避免。
孩子缺少了正面示范,可能会养成终身难改的错误的发声习惯。
3.孩子“自说自话”、“胡言乱语”要多倾听,少干涉。
孩子在6岁以前经常会自己重复说,或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说些没有意义的话。
这时,家长不要粗暴地去打断,而应顺其自然,让他充分发挥。
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同时,家长也要多留意倾听,及时注意到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请注重习惯的培养“点点,你怎么又将纸扔到地上了啊?”伴随着老师的询问,点点低下头小声说道:“在家时都是这样的,反正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将纸扔到垃圾筒里。
”事后老师将此事告诉了点点父母,她的父母也无可奈何的说道:“是的呀,点点在家时行为习惯一点儿也不好,东西到处乱扔。
说了他,爷爷奶奶就说只要把她的学习抓好就行了,这好习惯嘛长大后自然就会形成的。
”确实现今的家庭只围绕一个孩子转,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什么事都帮孩子做的好好的,仅仅认为学习是孩子的重要任务。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才是家庭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拿破仑.希尔说过:“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要是有像点点家一样想法的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长辈们),在孩子年幼时,由于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溺爱时)造成了幼儿不好行为的出现,更糟糕的是坏行为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成为了习惯、性格时,想想看那会带来怎样的命运呢?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固然重要,但在此之前若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习习惯)不是更好吗?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更大的方便于幼儿独立的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美化幼儿的心灵。
因此,要想让您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立足、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成就、让自己活的更踏实更快乐,其重要的并非是让您的孩子在才艺上与他人进行比拼,而是在“习惯”上的培养。
因此,请让您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吧,让他们能——好习惯伴一生。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
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
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
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
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
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
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
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首先,多表扬,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
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
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
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