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案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
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一)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1.如何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阶段,“问题即课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合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主题。
2.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撰写活动计划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方案由组内人员共同商议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制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提醒学生考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活动形式如涉及调查、采访,还要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和采访提纲,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设,找到解决的方法。
人员分工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客观环境,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人尽其才,优势互补。
那么活动方案的书写,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时,要注意六个方面:学生之间的搭配、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男女生的搭配、小组的人数、人员的分工、推荐小组组长。
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本小组研究的具体内容、本小组达到什么目的、本小组研究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什么方法等。
(二)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1.如何指导学生有目的、多渠道收集获取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实地采访、网上浏览、活动观察、实验探究、查阅书籍。
对于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来说,在活动实施阶段,对如何广泛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会很茫然,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选取相应的调查、采访、上网、查书等方式获取信息,使其“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或能力”。
学生在开展具体的活动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条件进行分工协作,人尽其才。
如“秋天的花草树木”小组,通过这样分工来获取资料的:家中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家中有照相机或摄像机的同学可以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询问长辈、看书、杂志、电视等途径收集资料。
另外,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书目、网址及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或划定查找范围,以便提高活动效率。
2.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整理、分析信息资料。
资料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信息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
学生最初获取的事实材料肯定是泛泛的,也可能与主题无关,对此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做到去除与己无用的内容,取其精华。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问,如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明白什么道理?等等。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活动不断深入,最终形成有意义的成果。
一般学生的资料整理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资料的统计、筛选。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先用表格或文字的形式,将本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如,本组共收集到图片多少份?文字多少份?照片多少张?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资料?能被本组利用上的有多少份?给其他小组多少份?暂时用不上的有多少份?然后再按照本组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筛选。
在筛选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本组要研究的是什么?哪些资料能够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如“秋天的保健”这组,收集到了许多的文本资料,但是他们最终研究的目的就是:由于气候的变化,秋天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注意些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与此无关的内容就可以先保存起来,以后再用。
第二步:资料的分类。
资料分类,人们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按照研究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第二种,按照资料表现的形式分类。
如我在指导“秋天的动物”组时,首先学生根据本组收集到的资料,将动物按照水中的、空中的、陆地上的进行归类,然后再按照资料不同的表现形式(图片、文字、照片、声像等)进行再一次的分类。
当然,学生也可以先按资料的表现形式来分,然后再按内容进行分类。
第三步:资料的汇编。
这一步骤要求各组将已分类的资料,按照本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汇编,以便于更好地研究课题和查阅、保存。
授课时,我先出示了几种资料设计的范本,一种都是文字的设计,写上标题和主要内容;一种是图文结合,同样的图片放在一起,旁边注以文字说明;再有就是图片的组合,每张图片下面有简短说明;还可以以主题形式进行设计,如“秋天的农作物”这小组,将资料按照“秋天的田野”、“丰收后的喜悦”,“我知道的农作物”三个不同主题内容进行了设计,使人一目了然,同时也能非常清晰的明白他们组的研究方向。
3.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及困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的活动或在教室,或走向社会,或走进大自然,活动范围会超出教师视野;而且每个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同组成员,由于分工不同,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
他们的活动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意志力、自制力和独立性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管理,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①面对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时,引导他们寻找最佳途径。
如:当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在某一问题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了解事情原因,从中调解,促成他们之间的谅解,并引导他们对多种可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确定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②面对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当学生面对比较困难和大的问题而产生畏难情绪和退避心理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使学生保持知难而上的勇气和意志,同时指导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③面对小组研究不平衡时,要组织各个小组及时协助。
当各小组活动进程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要组织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们进行友好支援,培养全局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过程既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如研究报告、小作品、体验日记等)的小结,也是师生、生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在学会发现自我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幻灯片、作品、叙述、节目、情境再现、现场制作、展牌、反思、照片、声像资料等。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类型:研究报告、小制作、体验日记、实验记录、观察日记、采访手记、调查记录等。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的目的: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欣赏。
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各自的特点,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应各具特色。
展示成果的形式还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收获体验来选择,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优势,以资料汇编、口头汇报、现场制作、表演等形式展示。
总之,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尽显其能的机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资源共享。
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内心对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流露活动过程中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完善、发展自己。
为了更好地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还有必要制定科学详实的指导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一个个的主题活动构成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计划,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经过我们的实验,在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是比较实用的:背景(主题适应性分析)、适用年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小队、活动时长、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
A、活动背景即: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
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
在活动背景的描述中,忌将整个课程设置的背景或整个新课程的背景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背景,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师理清设计思路。
B、活动目标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
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也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
目标设计的具体、相对集中,将有利于在活动后运用本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更具可操作性。
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方案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它是下面所有活动设计的导向。
C、适用年级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
尽管很多主题在不同年级均可实施,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实施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D、设计者即:主题活动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
标明设计者,一方面是责任的明确,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知识产权或开发的版权,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认同,另外,由于开发成果是可共享的,有时开发者与实施者并不相同,标明了设计者还有利于实施者与开发者的沟通。
E、教师指导小队即:承担活动实施任务的教师团队。
许多主题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个体能够承担的,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组织成相应的教师指导小队,共同实施。
明确教师指导小队,有利于该团队的形成以及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将有利于活动的落实。
F、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
在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下,在设计时既要有总长度,如几个月,又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时长、及课内活动的时长。
这样的时长设计,便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对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
G、活动过程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可跳转的模块设计思路,各阶段的目标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的分解,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H、实施建议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
由于主题活动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实施的,所以,明确的实施建议将帮助团队内各成员了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相关对策,关注活动细节,有效地减少活动的阻力,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