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并不可怕,而且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挫折。
我们不仅不应该害怕挫折,反而应该感谢挫折,你想想看,是不是挫折使你明白生命的内涵?他告诉我们生活的八字真诀:正视、不屈、沉着、奋进。
挫折是福:顺境中人们看到的是鲜花和笑脸,然而,习惯于喜悦侵润的心灵往往承受不起打击的负荷,只有迎向挫折,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世态冷暖炎凉,才能有更多一层对生活的领悟,更了解人生的真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碰到挫折不要畏惧,不要厌恶,从某方面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历练意志的好事,惟有挫折与困境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变得无故。
挫折可以锻炼我们克服困难的种种能力,森林中的大树,不同暴风骤雨搏击过千百回,树干就不会长得十分结实,人不遭遇种种挫折,其人格,本领就不会走向成熟,一切的磨难忧苦与悲哀,都足以帮助我们成长,锻炼我们。
挫折足以燃起一个人的热情,唤醒一个人的潜力,而使他达到成功,有本领,有骨气的人,能将“失望”变成“动力”像蚌壳那样,将烦恼的沙烁化成珍珠。
挫折和失败都是成功的向导。
挫折也是一所人生的好学校,挫折是一所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将学会怎样做人,你将学会独立思考,怎样选择,这一切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心理学家认为:对挫折的体验,能培养人从容应付风险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能在风险中挺过来,对失败的恐惧就更少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失败的人生绝不是完美的人生,当你战胜失败时,你会对成功有更深的感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感悟中,你走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哲学家科林斯说:“不经历挫折,成功也只能是暂时的表象,只有历经挫折的磨难,成功才能像纯金一样发出光来。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了挫折却不知道总结挫折的教训,暂时的挫折不应该是消沉的原因,而应该是继续奋斗的起点。
逃避挫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挫折相处,不怕挫折,勇于面对他,接受他,并从挫折中吸取人生的经验和营养,从而使自己在不断经历和克服挫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壮大,直至走向成功。
我忠心希望你可以正视挫折,藐视挫折,勇敢的面对挫折,最终走向成功。
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成功后的快乐,努力吧。
加油。
我们共同为了快乐而努力。
挫折是人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从事某种充满期望的活动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使个人的预期目标不能达到,心理需求不能满足时所受到的打击,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两者紧密联系,前者导致后者。
主要表现为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复杂的内心体验,将人包裹在消极情绪的交织状态中。
可挫折如同压力一样无所不在,经历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承受挫折、认识挫折、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进而减少和避免挫折发生0文豪巴尔扎克曾形象地把挫折比喻为一块石头,石头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但对于不同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意志顽强者,挫折可能成为一块垫脚石,让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行新一轮缜密而周全的奋斗目标谋划;对于弱者,挫折可能成为绊脚石,一次挫折就使其一蹶不振,忧郁终生,一事无成。
由此看来,挫折对人的影响也并非全是消极的,而怎样面对挫折,寻找原由,吸取教训,增强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才是现代人应当重视的。
一、挫折产生的原因人一出生,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起,就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许多理想和愿望都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人挫折心理的产生,轻者影响情绪和对事业的激情,重者导致终生生活在受挫后的病态心理状态之中。
导致挫折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阻碍和干扰最大的主要有两大因素,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也叫个人起因挫折,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个体生理原因,包括导致个人活动失败或无法达成目标的生理素质、体力、外貌及生理缺陷等。
如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他一心想象姚明那样做球星,显然不现实。
二是个人心理原因,包括个人生活条件、经济水平、人格特点、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意志薄弱、能力不强、自卑感重等。
如目标超越了个人的客观实际,或者自我估计过高的人,也常因为目标高置的不现实,很多愿望不能实现遭受挫折。
外部因素,是由外界事物或客观情况阻碍个体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也称环境起因挫折,分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两种。
自然条件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无法左右的,如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社会动乱等。
例如一场特大洪灾,把终年辛苦、眼看丰收在望的农民的庄稼及房屋全部冲垮;一次意外车祸,使一个幸福家庭残缺不全;一场社会动乱,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安宁,这些都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力量。
社会条件,含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阻碍,如政治迫害、婚姻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不顺、领导者管理方式不妥等等。
挫折从可能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二是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到的;三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面对挫折的不同反应不同的人遭遇挫后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即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在挫折反应强度上形成差异:有人反应微弱,淡然一笑;有人反应强烈,痛苦不堪;有人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在时间上表现的差异:有人时过境迁,转瞬即逝;有人耿耿于怀,终生摆脱不了失败阴影。
引起个体对挫折反应差异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抱负水平(即自我要求水平),抱负水平高的人挫折感会高于抱负水平低的人。
二是个体的忍受力,忍受力不同,对挫折的感受就不一样,有人受轻微挫折就意志消沉,有人能忍受工作中的挫折但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挫折,有人能忍受自我伤害,有人忍受不了他有侮辱,有人受到挫折也不灰心丧气。
三是个体对挫折的经验,经历过挫折的人,对再次发生挫折的反应不会太强烈,曾经战胜过挫折的人,再遇挫折时会冷静坚定。
反之亦然。
人遭受挫折后会引起各种可能的反应,即挫折后的行为表现:要么攻击,如直接与阻碍达到目标的人当面吵架、动武,或改而寻找“替罪羊”;要么出现退化性行为,表现出盲目轻信、固执、逆反;要么采取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找出种种理由进行自我谅解和自我安慰;要么自我整饰,内心极度烦恼、焦虑、苦闷,但表面不动声色,把挫折心态埋藏不露,以弥补失败带来的自尊上的损失;要么成因推诿,不从自身的缺点、弱点上找原因,而是把原因推给他人,怨天尤人。
生活中的强者一般都会采取积极行为,如升华,将痛苦、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或补偿,暂时放弃受挫目标,以另一成功的目标进行补偿;或改变,当发现目标难以实现时,主动降低目标和抱负水平,或者重选达到目标的方法。
积极性行为是对挫折的理智性反应,是在积极态度下的积极行为,有助于人适应挫折,化解困境,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采取积极行为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遭受挫折后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对这一挫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解释和推测失败的过程及其原因。
归因的准确恰当与否对个体以后的努力程度有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体以后的奋斗状况和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了(挫折)归因模式,重点研究人们在成功时和失败时存在的不同归因倾向。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这四种因素可以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维度来划分。
从内外原因方面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
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他面临任务的时机是不断变化的。
从可控制性来看,努力是可控制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韦纳还认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等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论,追求成功的人,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不努力,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有好的成效。
相反,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部原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韦纳的研究还认为,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容易和机遇),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
把失败归结为内因,会使人产生负疚和无助感;归结为外因,则会产生气愤和敌意。
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能力),会提高以后的奋斗的积极性;把成功归结为不稳定因素(碰巧或努力),以后奋斗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把失败归结为稳定(任务难和能力弱),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究竟如何归因,要视挫折的性质和各人所处的状况而论。
四、应付挫折的方法其一,是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充分认识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生活中,考试不理想、工作不顺心、环境不如意、婚姻不美满、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挫折多数人都遇到过,所以在确定奋斗目标前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要有心理准备。
其二,是挫折发生时冷静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或补救的方法。
有的人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总认为挫折、困境、失败都是消极的、可怕的,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
其实,挫折并非都是坏事,经历挫折可以使人从挫败中吸取教训,磨练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是正确对待挫折的影响。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承受能力强的人会将它作为自强不息、奋起拼搏、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
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则会因此长期痛苦、情绪不稳、行为失常,从而导致生理和心理疾病。
所以,怎样对待挫折影响,怎样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以健康心态适应任何环境的变化,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处理好。
其四,是进行适当的精神释放。
首先是改变心境,让自己暂时脱离挫折环境,置身于新的环境中,用新的情景和心境转移注意力。
其次,找挚友倾诉,把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通过释放压抑情绪,让自己恢复理智和回归平静。
但必须是那种既能有回应,又能帮助分析判断,还能给些建议或真诚的朋友。
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有可能带来新的麻烦。
第三,进行替代泄愤,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方法进行理智的发泄,尤其是性情急躁的人,易动怒,可以创造一种环境,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假设泄气对象,自己呐喊、叫骂或者拳击。
第四,加强个人修养,养成冷静思考、勇于面对挫折的习惯,善于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克服和避免归因中的以偏概全、夸大后果、强调客观、怨天尤人、自我偏颇、心胸狭窄的倾向,信心十足地迎接和创造自己的明天“人生苦短。
”短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是的,人的一生也就那短短的几十年,而在这不长的几十年里,我们还要不断的迎接着很多的挫折和考验。
人生本就不会是一帆风顺,在这短短的一生,我们该怎么过的丰富多采些,这就看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