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武汉钢铁厂区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武汉钢铁厂区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 苏联专家待选的地点都在 长江沿岸。
• 最终确定在武汉青山,是 有很多原因的,比如离大 冶铁矿近,九省通衡,各 种交通方便(煤矿等原材 料和产品外发),在城市 水源下游,还有气候季风 方向等。
a
4
原材料与燃料
主要原材料—铁矿石
我国的铁矿石分布不 集中,而且质量很 不好,作为钢铁生 产的大国,也是世 界铁矿石市场的最 大买主,因此我国 也被形象的称为 “全球吸铁石”。
a
17
武钢的成立之初
政治因素
地理因素
武汉钢铁(集团 )公司
经济因素
a
18
政策因素:
武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发 展中国的重工业,纳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在 苏联专家帮助下新建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 公司,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 建成投产。
宝钢:上海宝钢是在1977年叶志强等去日本参观他们的八 幡钢厂之后,回国决心仿照日本建立十大钢铁厂之外的中 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1978年开始建。
太原:太钢的前身----西北炼钢厂,1932年由西北实业公
司筹建;1934年8月8日,破土动工。1937年10月,初步形
成小型钢铁联合企业。1958年8月, 国家156项重点工程
a
16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 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武汉正在大力发展 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 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 纺织服装、医药、 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同时运用产业政策, 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 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 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 区。一批年销售收 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 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 商贸金融中心 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
市场与集聚
除了能源和矿产资源,产品运 费也是企业家所考虑的一大问 题。对于那些产品运输量大或 者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企 业来说,市场就成了产业布局 中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a
15
市场与集聚
现代工业往往都集聚在城市附近和 大型的工业园区,园区内供水、供 电、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配 套设施,企业在这里投资办厂,就 可以省掉建设基础设施的费用,和 其他企业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基 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 本,并且在集聚区,更易获得信息, 企业间交流和协作更容易进行,对 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这非常重要, 所以一个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集聚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区位因素。
a
9
交通运输
通过廉价便利的海运、水运与 国内外进行原料、能源以及产 品的流通,大大降低了运费, 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我国铁 矿资源越来越少,而且品味不 佳,国内钢铁业对进口铁矿石 的依赖度不断上升,中国新建 大型钢铁厂选址沿海沿江势在 必行。 因此,沿江、沿海的港口和铁 路、公路枢纽以及大型航空港 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具有很 大的吸引力。
a
5
武钢的铁矿来源是,位于黄石市的 大冶铁矿。
a
6
原材料与燃料
主要燃料—煤炭
a
7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体现
在两方面——工业对环境的要求,
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钢铁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
消耗大量的水,都会排放大量的
废水,而宝钢位于长江之滨,工
业用水极为方便,(提醒学生注
意,对水消耗量大的产业一般布
之一,同时更名为太原钢铁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特
殊钢为主的钢铁企业。
a
19
工业 聚集
土地 价格
能源
武汉钢铁厂的区位因素 及未来趋势
a
1
影响武汉钢铁选址的因素
自 •政府政策
然
•原材料与燃料 •环境条件
:
社
•交通运输 •劳动力
会 •科学技术
: •市场
a
•集聚
2
政府政策
• 新中国成立后,财力有限,恢复 了被战争破坏的鞍钢,同时决定 兴建一座新的钢铁工业基地。
• 今年74岁的许青海,是《武钢志 》首任副主编。他透露,当时我 国南部没有一个钢铁企业,新建 一个,可就近供应中南、西南、 华东等广大地区。
局在沿江、沿河地区,而非沿海
地区,因为海水目前还用不了,
腐蚀性太大)而且处理后的废水
排到长江再随着流向大海,经过
广阔的海水稀释,对环境的影响
微乎其微。
a
8
环境条件
•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 部,长江中游与长江、 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 候
在季风区,大气污染较重的 产业一般是布局在垂直于主导风 向的郊外。
• 1949年12月底,毛泽东出访苏联, 敲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与改造的5 0个企业中,就有在南部新建钢铁 基地。
a
3
政府政策
•武汉尤其是汉口,在 近代历史上的崛起,区 位优势是一个很重要的 因素。十九世纪后半段, 汉口的对外贸易,在许 多年份都居于全国前三, 但这其中,汉口的直接 对外贸易名次虽高,占 全国份额则较小,离当 时的上海、广州有较大 差距;而间接对外贸易 所占份额较大,仅次于 上海。
• 1952—1957年建设期间,青山区 相继集结5万多工人和近7万职工 家属,总计12万人左右。
• 武钢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1 957年前,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 来自10多个省,几乎囊括东北三 省炼钢炼铁的能手。全国18个省、 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 为武钢制造各种机器设备。
a
14
a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回忆历史…
• 日本侵略者认为:“攻占汉口作战 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 只要攻占汉口、广东,就能支配中 国”。
•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连接平 汉、粤汉两条铁路,素有九省通衢 之称,为华中之战略要地。
a
13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劳 动力素质以及劳 动力价格是工业 布局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产业对劳 动力的要求也是 不同的
a
10
交通运输
拥有良好的水运条件: 长江与汉江交汇处
a
11
交通运输
汉口主要是作为贸易的中转站,通 俗的说,就是货物在汉口“过一 道”,四川的东西要出来,要经过 武汉;安徽的盐要到湖北、湖南, 要在武汉中转;两湖的粮食等农产 品要运到江南地区或福建,也要在 武汉转一道。这正是武汉区位优势 在当时经济和交通条件下的直接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