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难治性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

浅谈难治性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

浅谈难治性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剖宫产数量也逐渐增多,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产妇生命健康。

报告显示,引发大出血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产妇宫缩乏力、患有血液性疾病、胎盘剥离等。

当前,临床治疗难治性大出血的方法比较多,然由于不同疗法作用机制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基于此,将我院72例难治性产科大出血患者资料报告如下,为日后的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20XX年8月-20XX年1月收治难治性产科大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实施宫腔填塞疗法的患者36例为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30.7±1.4)岁;实施子宫动脉结扎术的患者36例为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30.5±1.6)岁。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患者均大出血,经输血、缩宫素等保守治疗无效。

②排除标准:手术禁忌患者;未签署意向书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宫腔填塞疗法:将高压灭菌后的纱布填塞至宫腔,纱布长约1.5m,宽约6cm。

宫腔填塞操作中,助手在患者腹部实施子宫固定处理,并用卵圆钳将纱布送至宫腔内,在宫腔底部充分填塞宫腔。

需格外注意的是,操作中不能出现死腔现象。

针对已填塞好的纱布,实施压实处理。

若患者出现阴道流血现象,应关闭腹部,在宫腔外预留一定的纱布。

②观察组给予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首先分离髂内动脉到外动脉部位,在节点处行结扎处理。

结扎结束后,再实施子宫动脉的结扎处理。

使用长线圆针,从患者子宫前壁扎入,从后壁拔出,穿透厚度为子宫肌层的6倍,行动脉血管、子宫肌层的缝合处理,
完成缝合后再行线头的固定处理。

疗效判定标准:首先统计患者的
手术指标,即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

然后统计患者的
治疗结果。

判定标准:①症状消失,出血改善,无并发症,为控制;
②症状、出血改善,并发症轻微,为好转;③症状、出血未变化,
或病情恶化,为无效。

最后统计患者的子宫切除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
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手术指标对比:两组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疾病好转率94.4%,对照组疾病总好转率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子宫切除术对比:观察组子宫切除1例(2.8%),对照组子
宫切除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当前,临床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自然分娩,若自然分
娩后出血量高达500mL,剖宫产出血量高达1000mL,就可定义为大
出血。

通常情况下,自然分娩后的产后出血并未得到医护人员重视,发生原因为胎儿娩出后,产妇多因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如出血量<
20XX年来,临床将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用于难治性大出血患者中,该术式能彻底取代子宫切除,是控制出血量的有效手段。

另外,该
手术无需使用特殊性的器械、方便掌握、手术时间短、见效快,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中,观察组36例实施子宫或髂内动脉
结扎术,对照组36例实施宫腔填塞疗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疾病
总好转率94.4%,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和宫腔填塞疗法相比,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能更好地
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结果;从两组患者的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子宫切除率上看,观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难治性产科大出血患者行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能减少出血量,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