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史概述

中国美术史概述

宋代美术发展概述姓名:柏赛学号:0902*******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宋朝(960年—1279年)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

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农业发展迅速。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

儒学复兴,政治较稳定,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相对较少较小。

科学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

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

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

而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其他比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方面两宋时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科技的高度发达,都给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与条件,宋朝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美术多元发展这一时期,宫廷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传世之作很多,作为主流的院体画达到巅峰。

而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商业性绘画大量出现,职业绘画异常活跃。

有一些隐居乡野的文人将吟诗作画看作是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一时期,非主流的文人画也形成潮流。

宫廷绘画、职业绘画和文人绘画共同推动宋代美术的发展。

院体画,是指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制度。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审美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起粉饰太平的作用。

作画,多为“工笔画”。

风格上推崇“写实”,重视形神兼备。

风格华丽细腻,有很强的装饰性。

职业绘画的风格和院体画一样,职业画师作画多模仿宫廷画师的技法,讲究工整,也是采用工笔技法。

因为他们生活在市井,画面表达的内容就是百姓生活的场景。

因此在宋代产生了城市风俗画。

文人画,顾名思义指的是有文化的人画的画。

这些文人大多都不喜仕途,不求名利,喜欢闲散浪漫的生活,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境。

这种人通常也比较自我,因而他们的画中带有自己的情趣,画外流露着自己的思想,迎合自己的审美。

文人画产生于晋代,兴盛于北宋。

通常是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在创作思想上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

三大画系的不同特点在宋代山水画中也有所表现。

(一)、山水画山水画到了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宋代山水画受到当时“格物”思想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分为南北两派。

五代十国时期,北派有关仝和荆浩,南派有董源和巨然。

李成和范宽也属于北派,他们继承了关仝和荆浩的传统。

宋代山水画中除了全景式大山水以外,还有小景山水画。

代表人物是王诜以及他的《渔村小雪图》。

这幅画采用“水墨金粉”画法。

满足了贵族追求奢侈的心理。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风格画派。

兴起于唐代,也流行于宋代宫廷之中。

(二)、城市风俗画在前面我们提到职业画师的活跃形成了城市风俗画。

在宋代,就有一幅著名的风俗画作。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绢本长卷、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我国的一级国宝。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学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宋徽宗时期,清明时节,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三)、人物画人物画在隋唐时期非常兴盛。

到了宋代,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人物画分为白描人物画、写意人物画和历史人物画三类。

白描画法不重视晕染,只用线条勾勒形态。

宋代李公麟就是其代表。

梁楷发展了写意人物画的技法,开创减笔画法,是宋代写意人物画的代表。

(四)、花鸟画花鸟画分为宫廷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

说到宫廷花鸟画,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与一般的画家不一样。

他位高权重,贵为天子。

这个人就是宋徽宗赵佶。

《芙蓉锦鸡图》精细的笔法,艳丽的色彩描绘出立于枝头的鸟。

一笔一笔的线条勾勒出鸟的羽毛纹路,非常真实。

画的上方题有诗词,达到诗画结合的意境。

赵佶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他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宋徽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画花鸟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宋徽宗喜欢收藏书画,一生收藏的画作就有5000幅之多。

他擅长画工笔花鸟、婉约词和书法,创造了“瘦金体”。

宋徽宗在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高,却不擅政事。

最后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代文人花鸟画的代表是文同和苏轼。

《简·爱》与《呼啸山庄》比较姓名:柏赛学号:0902*******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摘要: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关键词:男权话语;主体意识;简·爱;凯瑟琳;希刺克厉夫一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姐妹的创作是英国女性文学的两座丰碑。

她们在作品中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表达妇女渴望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但是父权制文化在两性之间制造的巨大落差已形成集体无意识,千百年的社会心理积淀使女性在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时不免疑虑重重,男权话语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操控女性的思维,使之下意识地以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尺。

相形之下,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较少地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影响的痕迹。

比较一下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与夏洛蒂的《简·爱》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女主人公。

她毫不妥协地反抗社会的压迫,不顾可能会付出的惨痛代价。

她拒绝无望的等待而不顾传统习俗所谓的体统主动向罗契斯特表白爱情。

她把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不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人们的唾弃之下,她拒绝了近在咫尺的幸福生活而自行放逐。

她忠实于自己的感情而拒绝以履行神圣义务为名义强加于她的婚姻。

简·爱瓦解了男权文化的灰姑娘情结———微贱卑下的少女凭借温柔与美貌赢得王子的垂爱,最终从困苦中被拯救出来并步入令世人歆羡的荣华,姿色平平、身材瘦小的女主人公担当着拯救的重任,唯此一人能把罗契斯特从精神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传统爱情模式中的主、被动关系在此被置换。

夏洛蒂舍弃了传统的绝色佳人,而赋予她的女主人公平庸的外表与火热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男权话语对女性的物化。

但是,夏洛蒂在彰显简·爱的主体意识的同时无疑又陷入了二律背反的矛盾境地。

作者对人物主体意识的建构就如同翘翘板,这一端的上升意味着另一端的下降,在建构的同时却又加以解构。

男女主人公对彼此精神世界的认同尚不足以成为他们结合的充分条件,除此而外他们还必须门当户对。

尽管一无所有,简在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面前却自有一份源于内心充实的沉着与骄傲。

简的魅力原本得自她内在的美,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罗契斯特。

但是无论如何身无分文都是一个无法忍受的缺憾,因此夏洛蒂以一种离奇的方式满足了男女主人公门当户对的前提。

一笔意外的遗产最终使简·爱获得独立,一场意外的大火再把桑菲尔德庄园毁于一旦,罗契斯特在这次意外中成了残疾。

如果没有这笔遗产,没有这场大火,男女主人公也就不可能取得平等。

那么,他们之间的平等岂不是成了一系列意外的结果?就某种意义而言,简仍然是附着于大树的藤蔓。

罗契斯特的阅历与见识使他当然地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简更乐于趋从罗契斯特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放弃追问为什么顶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而听任这个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它能证明她与罗契斯特的婚姻违背了“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而遵守这些原则是简最大的骄傲与立足之本。

倘若不是梅森揭穿了这个秘密,简不就居于自己所不齿的情妇的地位了吗?为什么罗契斯特答应结婚以后而不是以前告诉她顶楼的秘密———这个秘密和他们的婚姻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吗?这难道不是处在那种情形之下的女子最可能产生的疑问?更何况简亲眼看到了罗契斯特的疯女人,而疯女人还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证据。

简不相信自己的感官而接受了罗契斯特并不高明的解释,尽管她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可是为了让他高兴,我试图显得满意”。

罗契斯特魁梧强壮而简矮小瘦弱,在精神力量的对比上似乎也是如此。

不难想象他们婚后的生活,简将会成为一个大受赞赏的“家庭的天使”。

二在艾米莉笔下,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则是充分自觉的。

这一建构过程贯穿了凯瑟琳的悲剧,也贯穿了希刺克厉夫的复仇,最终延伸到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爱情故事之中。

凯瑟琳无疑是一个男权文化的叛逆者的形象。

她天性活泼、任性、淘气,全无人们要求女孩子应有的乖巧、温柔与顺从,从小就是父亲的权威的挑战者———她竟然炫耀自己假装的傲慢比父亲的慈爱对希刺克厉夫更有力量。

“‘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呢,凯蒂?’她扬起脸来向他大笑着回答:‘你为什么不能永远作一个好男人呢,父亲?’”这是恩萧先生临终前,凯瑟琳和父亲最后的对话。

她以“作一个好男人”的要求回击父亲充满遗憾的诘问,她不说“好父亲”而说“好男人”,因为父亲总是意味着权威。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慈爱的恩萧先生“总是严峻庄严的”,他不理解孩子们的嬉戏,他只要他们充分尊重自己的权威。

他对希刺克厉夫的偏爱令人迷惑,可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他的偏爱乃是源于对自己一双儿女的失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