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全册)

2020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全册)

2020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全册)《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会7个生字,理解他们在词中的意思。

能力1.能说说每首词的主要意思。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思品体会《清平乐六盘山》中表达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以及《浪淘沙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

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词的意思,朗读、背诵、默写词二首。

教学难点理解每首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搜集,谁来说说你了解到毛泽东主席的哪些资料?(学生汇报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词。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浪淘沙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4.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5.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清平乐·六盘山》1.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

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4.指名读词额上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5.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天、云、雁6.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9.指导有感情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

10.再读诗词,边读边想象,结合创作背景及搜集到的资料,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11.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

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朗读《浪淘沙北戴河》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你们会背了吗?试着背一背。

今天,我们在学一首毛主席的诗词,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浪淘沙北戴河》1.学生或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

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4.指名读上阙,想一想作者的写作地点是哪?你是从哪知道的?(大雨落幽燕)5.面对着大海,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6.有感情地读上阙,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7.把你想到的画面讲给同学听。

8.同学们,是哪个字让你想象到这样磅礴的气势?(落、白)师: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

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9.指名读下阙,想一想作者面对着大海又想到了什么?(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10这是一个典故,谁在课前搜集到了相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11.作者写出了自己看的,想到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作者写这首词是在夏天,为什么却说“萧瑟秋风今又是”呢?(借曹操诗中景物的一端,概括诗中描述景物的全部,包括登碣石观沧海的行动。

)13.有感情的朗读词,想一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4.试着背诵。

(三)课堂小结。

5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教后反思朗读和背诵是学习诗词、加深理解、增加积累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词句意思之后,通过我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采用自己诵读、对读、创设情境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积极性,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在读背中加深了对词的语言美的感悟,也实现了“把时间、空间、工具、评议权”还给学生这一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实践。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用具: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10个新词。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勒”“迂”“骏”“涯”。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勾勒、渲染、洒脱、云际。

3.“染”的三点水旁时九?“涩”的右上不是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试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1.生字、词2.朗读课文课后反思:新课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铃一响,我利用大屏幕展示草原的画面,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听觉中感受草原的美。

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产生一种想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的欲望。

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草原旅游好不好?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有感情的朗读草原美丽景色,并且背诵下来,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考考你?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那些作品?还记的《林海》课吗?老舍先生从兴安岭向西来到了哪里?内蒙古草原。

今天我们就学习《草原》。

二、整体感知,欣赏草原:1.课件欣赏草原,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子?2.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草原风光人情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美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2.用心读所画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3.你能把那种感受读出来吗?4.你知道有关描写草原的诗句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而老舍先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为什么?品味(演示文稿)因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欲流、流入云际)6.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7.想不想在欣赏一下让人陶醉的草原,(课件)配着画面背一背。

三、小结:当我们被美景陶醉时,不但要把所见美景描绘下来,而且此时感受也要写下来。

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形象具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四、作业: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片断。

课后反思:1.以“读”感悟,从“读”中去领会句子的含义。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

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我先采用自由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勾划出来,再一句一句地读、然后齐读,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配乐品读。

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草原中写“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接下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通过读,充分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这样就达到了增强理解,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观看草原的图片后,我问学生:“你们会用什么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景呢?”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些美景的句子,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抽小组长汇报学习的情况,然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感到了学习的平等、自主、乐趣。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信心,也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的弊端。

3、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我安排了一项延伸活动,假如自己就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游览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