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名词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

一、(1)法系:是指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凡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就构成一个法系。

(2分)当代世界主要法系可分为民法法系(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英美法系),以及社会主义法系。

(2分)
(2)政策:是一定阶级、政党、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体,(1分)为达到一定目的,(1分)依据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当前情况和历史条件,(1分)所制定的实际行动准则。

(1分)(3)法的制定:是法定的国家机关,(1分)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1分)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1分)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分)
(4)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

(1分)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1分)本国同类(1分)法律规范的总称。

(1分)
(5)法律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2分)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1分)对各种法律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2分)
二、1、行为模式:是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

(2分)行为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可以这样行为;应该这样行为;不应该这样行为。

(2分)
2、法制:指三层含义,静态意义上的法律或制度,或简称法律制度;(1分)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系统;(1分)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2分)
3、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2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也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思想道德方面。

(2分)
4、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即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变成行动中的法。

(2分)法的实施方式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

(2分)
5、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1分)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1分)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1分)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1分)
三、
1、答: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
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和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纺织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答:法的效力是各种法的约束力的通称。

法理学上通常指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尤其是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适用范围,即在适用对象、时间、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3、答: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先例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
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运用法律标准对行为给予的否定性的评价。

4、答:广义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
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

5、答:法律规范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
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法的主要构成要素。

四、1、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1分)去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2分)。

2、法律制流是与义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1分),泛招待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实行某种惩罚措施(2分)。

3、授权法是指全国人大及其记委会为授权国务院或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某种规范性文件的法律(2分),不包括根据授权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分)。

4、个别性调整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调整(1分),这种调控针对性强,是一次性的(1分),有拒保住和任意性的缺陷(1分)。

5、社会主义法却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1分)。

内容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方面的法律制度(2分)。

6、法的概括性是指法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1分),它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1分),是反复适用的(1分)。

五、1、答:法律义务是指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2、答:公法主要是指关于国家或国家与个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总和。

调整公共利益,涉及的主体为国家机关。

公法以行政法和刑法为核心。

3、答: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4、答:法的效力是各种法的约束力的通称。

法理学上通常指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尤其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适用范围,即在适用对象、时间、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5、答: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是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六、1、法的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相互借鉴吸收,逐渐形成共识,即在某些领域中使本国的法律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相互衔接。

其二是指积极参与国际立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签署、批准和加入国际协议,严肃认真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2、民主的法制化指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所掌握的国家政权,将自己的民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总结、确认和固定,使之法律化、制度化,从而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或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在某一方面具有根本性和全面性关系的法律。

4、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七、1.又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是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2.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3.运用一定的共同规则,对同一类行为的调整,这类调整反复多次适用一定规则。

4.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为法律,这是立法程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5.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八、1、.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和态度等。

2、授权立法是指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把自己制定某项或某类法律的权力授予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行使,行政机关和其他机关根据授权法所进行的立法活动就是授权立法。

3、广义的执法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4、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使公共权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与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5、正式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九、1、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称之为技术规范。

当这些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内容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故又称为制定法。

4、权利能力通常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5、法律责任是指未履行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或因法律制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十、1、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事件:由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4、法的创制: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定职权和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5、司法解释: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的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