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
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
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1929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斗士精神的家庭。
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
14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
突然,父亲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
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法拉奇一直很感谢母亲托斯卡•法拉奇的激励。
她多次回忆:“是妈妈,是妈妈告诉我,甚至是哭着告诉我:‘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
大伯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
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34岁死于车祸后。
她亲历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
作为记者,法拉奇的提问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这种风格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
她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激烈交锋,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龙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1961年记者扎特琳采访法拉奇,说很多人说她卑鄙、凶狠。
她睁大画着浓妆的眼睛,抚了一下头发后,摆出一副清白的样子说:“凶狠是什么意思?说出实情?我觉得我很和蔼。
采访一个人时我总是尽力挖出他最好的一面。
好比画画的时候我尽力画他好看的地方。
”扎特琳说也许她有时画了一幅不够公正的、负面的画像。
她回答说:“那不是我的错,那就是他最好的一面。
”有一种美德在她身上熠熠生辉,她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
她说:“在夏娃摘苹果那一天诞生的,并非罪恶;那一天,诞生的是一种被称为不服从的光辉美德。
”法拉奇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东西﹣﹣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1967年她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非常出色。
她报道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多次重大冲突,足迹遍布拉美、黎巴嫩、越南和科威特。
她就像一个无畏的战士一样,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奋勇前进。
法拉奇罹患癌症多年后,于2006年9月14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结束了她77年的传奇人生。
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诺致信其家属,对意大利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示哀悼,前总统钱皮称颂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战斗和榜样的一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和“百度百科”,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她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把文学与新闻分离,始终坚持反映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体味。
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
批判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②“9•11”事件后不久,法拉奇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了文章,措辞强烈地攻击伊斯兰教。
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称伊斯兰文明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
她的一些说法令西方媒体也感到失之偏颇。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法拉奇,在父亲的耳光和“女孩不要哭”的呵斥下,逐渐变得坚韧顽强,充满斗士精神。
B.作为年轻少女的法拉奇,在母亲“不要像我这样”哭诉的激励下,热爱学习,充满理想抱负,大胆放眼世界。
C.作为人生选择者的法拉奇,在大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的忠诚下,弃医执笔,担当责任,犀利审视世界。
D.作为无畏战士的法拉奇,而对强权和铁腕,毫不畏惧,绝不服从;面对战乱和冲突,她奋勇向前,报道真相。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酷爱之事的引路人确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B.很多人说法拉奇卑鄙、凶狠,这的确损害了她的“清白”,因为她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记者,已经展现了采访对象“最好的一面”。
C.法拉奇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
她经历不凡,曾亲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
D.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对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示哀悼,他对法拉奇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E.法拉奇一生充满传奇,她勇敢,敢于战斗,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但对伊斯兰文化的攻击则有失偏颇。
(3)关于法拉奇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将文学与新闻分离的问题,评论界众说纷纭,请结合材料与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
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
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
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
“婆婆疼得紧。
”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