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影响,更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特征和正确的价值观上的影响。
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必须塑造好良好的个人形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校园这个特点范围内的公众人物,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才能被大众(学生)所接受。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气质来熏陶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都是最根本的教育资源。
因此,每一名教师都有必要不断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
1.教师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优秀的教师当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当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言行一致,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等等。
如果你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会丧失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失去那种崇高的地位。
2.教师应具有爱心
师爱能使教师的形象变得高大。
作为教师,尽管我们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但部分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有时候则使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有时候会惹我们生气,这时候,我们应该本着爱心来对待他们和处理问题,以说服教育为主,用诚恳的态度和他们谈心,分析问题,指出他们的不对之处,从心理的深层次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种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师应具有高超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学识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
”现在我们又说:“要使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光能深入浅出的讲解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穿插讲解,让学生能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的汲取养分,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他们的对知识的理解。
二、要具有研究能力
教师成长的途径离不开自我反思与自我开发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师具有钻研精神和研究能力对新课改的今天具有重大的意义。
1、研究新课程
研究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新课程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在新课程面前,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要有坚持不懈探索和研究精神,要了解制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具体内容、评估指标等,让自己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使自己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科研成果,不断吸收新知识。
加强新课程与现代社会和新科技发展的衔接。
2、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
课堂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学生是教学对象,教师只有对学生身心特点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1、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确定适当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
2、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艺术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正确精练,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的吸引学生。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富有感染力,具有启发性,能在关键时刻起画龙点晴作用,诱导和激发学生思维想象。
四、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1、网络教学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
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例如:“矛盾具有特殊性”这样框题时,要举些例子来讲解,我就从网络上下载些图片或者案例,呈现给学生看,不仅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知识,增加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加深了知识的掌握。
2、.此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对话式、幽默式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人无完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向周边的教师们讨教适合自己课堂、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广大教师都觉得师道尊严不可侵犯,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应该强调和谐、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最基本的条件。
2.全方位地关怀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真挚深厚的师生感情,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备受鼓舞,而且这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关系,往往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和欢声笑语,使学生的身心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可增长人的知识、发展人的道德、丰富人的情感、增强人的体质、培养人的技能,使我们能运用获得的素质去创造经济、政治和精神的价值。
三种价值相互依存、依赖、转化和促进,使教员在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同目标的导向下,不断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最大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