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背部摸穴诊病秘传

-背部摸穴诊病秘传

背部摸穴诊病摸穴诊病是从事手法医学工作者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摸穴诊断出来,现在主要介绍背部摸穴诊病,背部摸穴主要以摸腧穴为主。

1.肺俞A.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

B.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C.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疼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D.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压疼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疼等病变。

E.在膻中穴也有反应结合观察。

2.厥阴俞.A.穴位反应,有棱状结节,有显著压痛.穴位皮肤隆起,多伴有呕逆.烦闷.胸闷. 心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疼.(本穴反应胃及心脏的病理变化)B.膻中穴压疼也反应心包络病变。

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 曰:厥阴俞既心包络俞也。

3.心俞A.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疼.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心悸怔仲.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B.皮肤凹陷.压疼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4.肝俞 A.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疼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B.诊得条索状.结节伴明显压疼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等症。

C.出现棱状结节且压疼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生物病变。

5.胆俞 A.发现棱状结节压疼敏感者,多数有黄疸。

B.凡有细条状及压疼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疼,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属下肢麻木。

6.脾俞 A.局部皮肤凹陷,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B.诊得条索状,并有压疼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C.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疼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足大趾运动不利之症。

7.胃俞 A.有条索状结节明显压疼者,常是不欲饮食,胃疼等病变。

B.有棱状结节明显压疼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疼.腹胀.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8.三焦俞 A.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压疼明显者,多有腰疼.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

B.有棱状结节伴有压疼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疼.腹胀满闷.吐逆之症(孕妇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9.肾俞 A.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疼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疼耳鸣等症状。

B.有棱状节结,明显压疼者,多为血尿.腰疼.浮肿等症。

C.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型结节伴有压疼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症。

10.大肠俞 A.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压疼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B.有棱状结节伴有压疼者,大多有头疼.牙疼.腹痛.泻泄等症。

11.小肠俞A.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疼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痛.后项拘挛之症。

B.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2.膀胱俞A.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B.有棱状结节并有压疼者,一般有发热头疼,小便频数.尿赤涩疼.腰疼.小腹胀疼.白带等症状。

C.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疼者,多有下肢麻木.痹通.附加:百会诊法——百会为督脉上的要穴,为诸阳之会,用手探摸此穴软硬程度可判断风.气.痰,等痰饮症。

A.紧束型手指推移,按压不动,主气.血.水之症,属实,属肝阳上亢.高血压.眩晕( 美尼尔氏综合征)B.圆墩型此穴下如圆墩状充盈,主气分.水分郁滞.如神经性头疼.咳喘。

C.筋豆型穴位下可探摸到条索状或小豆状物,结节.主血瘀.痰浊,妇科肿瘤(子宫肌瘤).D.软胖型穴位下皮肤虚软.膨胀.松驰感.主气.血虚弱.水湿诸疾。

E.松驰型穴位部皮肤松驰,无弹性,主虚。

如;小儿发育不良,慢性疾病。

天突诊法——在天突穴触诊,可判断妊娠与否,准确率90%。

未妊娠妇女天突穴处摸不到脉搏跳动,而妊娠后用食指触摸就可摸到明显的搏动。

按揉阳维脉可以治疗全身疲乏没精神人有五脏六腑,对应十二经络,经络气血不调就会表现出疾病症状。

反之,如果按揉对应的经络,也能缓解不适。

全身无力,疲乏没精神,这在一般人看来不是啥大病,多休息一下就好了。

但实际上,如果上述表现还伴随有身上怕冷的情况,就可能是阴阳不能自相维,气血不能灌注周身所致了。

这种情况,应通过按揉阳维脉予以自我调节。

维,原意指系物的大绳,有维系、连接的意思。

阳维脉大致是从脚外侧起,经过足外踝,沿小腿外侧正中向上,途径膝关节外侧及髋关节外侧,到达腹部外侧,接着向上过肩,继续向上至耳后,在头的侧面与足少阳的多个穴位相交,到达前发际处,而后入督脉。

点揉位于前臂背侧,桡骨与尺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处的外关穴,至有酸胀感觉为止,同时还需以两手掌擦胸胁部(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擦时以手掌跟做着力点,从腋下开始,每次由前向后搓擦,逐渐向腹部移动,至脐水平再重复上述操作,至腹部有肠鸣音为止,有宽胸理气、舒畅情志的作用。

黄芪调血压妙在剂量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广泛用于脾肺气虚、表虚卫气不固、外科疮疡之气血不足证、各种疾病所致水肿以及风湿、消渴等疾,运用得当,其功立见。

余师石恩骏通过多年观察,认识到本品治疗高血压、低血压病取效之关键在于剂量,若能灵活掌握,果断施治,多收良效。

[/B]黄芪治疗低血压,较为理想,然用于高血压一疾却似于理不通。

其实不然,石恩骏认为高血压不可拘于肝阳一说。

实际上,久服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类药无效者,要考虑有气虚等证型之可能。

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不力,血流不畅,久则成瘀;气虚则运化无力,膏梁厚味变生痰浊。

痰瘀黏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有高血压症之形成。

可重用生黄芪加四君子汤加减。

对于低血压,石恩骏一般多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论治,轻用黄芪配合附子等药,多能痊愈。

一降一升,权在剂量之选择,盖因现代实验研究证实,黄芪有双向调节之力,重用(30克)则降压,轻用(10~15克)则升压,不可不辨。

[病案举例]艾某某,女,35岁,农民。

形体肥胖,素有高血压,来诊前曾服用各种降压西药及平肝潜阳类中药多剂,血压不降(一般波动在160~180/100~120mmHg),诸症不减。

刻诊:头晕头涨,面白,胸闷,乏力,四肢稍麻木,舌淡苔白脉细涩,诊为气虚兼夹瘀浊,重用生黄芪加四君子汤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葛根18克,升麻6克,丹参15克,生山楂15克,决明子3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缓解,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嘱仍予原方15剂继服善后巩固。

肺结核,不妨试试中药敷脐法(1):川乌、乳香、没药、续断各15g,雄黄10g,朱砂15g,麝香0 5g。

制法:先将川乌、续断烘干,研为细末;再将乳香、没药、雄黄、朱砂,分别研为细末,然后混合调均匀,再研一遍,瓶贮备用。

用法:取麝香1/3,纳神阙(肚脐)穴,再取药末15g,撒于麝香上面,盖以槐树皮(用中国槐),上放预制的艾绒炷点燃灸之,至病人腹中作响,大便下涎物为止,灸后,药末用胶布固定。

2天1次,灸后只服米汤,食白粥,饮少量黄酒,以助药力,至愈为止。

(2):五倍子2~3g,飞辰砂1~1.5g。

制法:五倍子及辰砂均研成细末,加水适量,调成糊状。

用法:将药涂在纱布上敷于脐窝,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1次。

用塑料薄膜代替纱布可使药物保持湿润,疗效更佳。

(3):五倍子适量。

用法:研细粉,用陈醋调成糊状敷脐,1天1次,3天1个疗程。

(4):五倍子1.5g,飞辰砂0.3g。

制法:共研细末,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临睡前塞肚脐,固定,次晨揭去,连用两晚。

面粉奇用:治疗烫伤不起泡在一次煮玉米粥时,我用叉子在沸腾的粥里翻搅,想看看粥好了没有。

由于想问题,精力不集中没拿到叉子,而把手碰进了沸水里面!痛得我尖叫起来!我赶紧去找药治疗,但身边的一位朋友制止了我,他说不比用药,他是一位越南朋友,也是位医师,在我家做客,他问我有没有面粉,我拿出一袋面粉,他叫我把手伸进去,并且放在面粉里10分钟,我照做了。

他说,在越南曾有一个家伙身上着火了,众人在惊慌中把一袋子的面粉撒在他的身上灭火。

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不仅灭了火,被燒那家伙的身上竞没有水泡!!!我把手放在面粉里10分钟后拿出来,手上确実没有灼伤的红印或者水泡,完全没有受伤!现在,我总会在冰箱放一袋子面粉,每次不小心灼伤自己,我就用面粉敷,没有一次是有红印或水泡的。

*注意:冷面粉比常温面粉效果更佳!奇迹!如果你问我的话。

放一袋白面粉在冰箱是不会錯的。

我甚至在烫到舌头的时候,把面粉敷在上面10分钟,伤去无痕!试一试吧!不要把你烫伤的地方马上放在冷水下冲洗,而要放在面粉里10分钟,你会发现奇迹的出现。

麻芋治麻木百发百中今天想说的是,用一位民间中医的办法治疗麻木的相关情况。

15年前的清明节,我下乡为去世的外公扫墓,一个很偶然的相遇,让笔者结识到了当地的一位危姓民间中医,他当时60多岁,在谈话中,获知他在好几个病种方面有比较独特的治疗办法。

期间,他传授给了我用麻芋治疗麻木病症的技术,还说这一技术是从他的当年已经80多岁的汤姓师父那里学来的。

麻芋是乡村里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也许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

用麻芋治疗麻木病症疗效神奇,几乎百发百中。

具体方法是:取麻芋约二两,切片后,再切成长条形小块,放白酒或米酒中浸泡约半小时备用;杀死约1—2市斤重的母鸡一只,修去羽毛,在鸡屁股处剪开一小洞,将鸡内脏挖出,洗净。

将麻芋捞出后放入鸡腹内,将鸡头转过来,插在鸡屁股开口处,再放入锅中煮至熟烂。

完后,从鸡肚内取出麻芋并丢弃不用,让病人随意食服鸡肉即可。

一般病人食服1--2只鸡即能达到治愈目的。

(张居士提示:凡用此法治病者,医者及患者双方均要念佛号回向,不念者,因果报应自负)笔者从那位危姓师傅那里学到了此法后,对后面来治的病人多采用此法,确实如危师傅说的那样,几乎弹无虚发,治一个好一个。

慢慢地,中医古籍中麻木门中的处方不到万不得已,笔者已经较少再用了,而对民间的医疗技术更加偏爱。

笔者总是在想,民间的确有很多高人,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那些身怀绝技者拜师学习,使自己能容众人之长于一身,并不断应用于实践中,为人们解除疾病,那也必定是功德无量的、也有可能会名垂青史。

不是笔者小看西医,在麻木病症的疹治上,西医的那种机械理论和主要依靠那些冷铁块的仪器做法对病人是检查不出什么原因来的,而在治疗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中医理论认为,身体麻木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虚弱,所谓“麻为血不运,木为气不通”是也,故“气虚则木,血虚则麻。

”另外,也“尚有因邪气阻滞而引起的麻木”,如麻风病。

笔者认为,中医的认识是比较符合病症的实际情况的,在治疗上从古至今也形成了一个中医体系的门类,并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

笔者在20多年来的行医生涯中,治愈过的麻木病人不少,应用过的中医处方也不少,都收到过很好的疗效。

其中,最先运用的是名中医傅青主所著的处方,一般在治疗病人的麻木病症方面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傅中医在“麻木门”中对人体麻木病症的治疗做了比较系统研究和实践,既有整体治疗,也有局部分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