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1 现状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肉牛业发展较快,牛肉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61年~1965年平均3198万t,1994年5309.1万,年平均增长19.55%,仅次于禽猪肉的增长幅度。
到1996年,全世界牛肉总产量达5771.9万t。
据报道,1996年位居全球牛肉产量前三名的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年产量分别为1200万t、735万t和491万,其它主产国为巴西445万t,俄罗斯294万t,阿根廷208万t,日本115万t。
从世界几大国肉类生产情况来看,饲料来源不同,肉类生产结构各异。
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牧草资源丰富,牛羊肉比例就高,如新西兰牛羊肉比例占肉类90%,乌拉圭占90%,澳大利亚占77%。
这些国家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50%以上。
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国家,猪禽肉比例就大,如美国,猪禽肉比例占65%,加拿大占71%,丹麦占87%,而中国则占87.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中国政府在倡导发展节粮蓄牧业的同时,积极促进农区养牛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养牛业平稳增长;进入90年代,肉牛业发展迅速,尤其是1992年农区秸秆养牛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牛的发展。
据统计,1980~1996年全国牛的存栏量从7167.6万头发展到13981.3万头,16年间增长了1.95倍。
2 肉牛品种趋于大型化,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肉牛业的迅猛发展,体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被逐渐淘汰,转向欧洲的大型品种,如法国的夏洛莱,利木赞,意大利的契安尼娜、皮埃蒙特等,这些品种体型大、初生重大,增重快、瘦肉多、脂肪少、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据法国有关专家一项研究表明,夏洛莱牛饲料报酬最佳,每kg牛肉仅用6.92个饲料单位,其它法国品种则在7.50~7.66之间。
目前法国约有150万头夏洛莱繁殖母牛,并已推广到五大洲,扎根于68个国家。
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牛周岁体重可达400kg~430kg,每kg增重耗精料3.1kg~3.5kg,瘦肉率高达84.1%。
西方国家大多实行开放型育种或引进良纯繁,特别注意对环境适应性的选择,且多趋向于发展乳肉或肉乳兼用型品种,如西门塔尔、兼用型黑白花、丹麦红牛等。
东方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等多采用导血杂交,比较重视保持本国牛种的特色。
如中国的泰川牛、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等,采用导血改良,发挥杂交优势。
3 利用奶牛生产牛肉奶牛是利用植物性饲料转化成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效率最高的家畜,而肉牛对饲料中热能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较低。
因此,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新的提法,即“向奶牛要肉”,生产奶肉牛(Dairy Beef)和奶牛肉(Beef from Dairy Cattle)。
奶牛在世界总牛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可繁母牛占70%(欧洲最高达90%)。
由奶牛群生产牛肉的主要途径有:大部分不作种用的奶公犊、淘汰母牛、部分低产母牛;此外一些牛奶生产过剩的国家(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把其中部分繁殖奶用母牛与肉牛公牛杂交,其后代作肉牛生产。
国外奶用肉牛业发展很快,目前欧共体生产的牛肉生产的牛肉45%来自奶牛群。
如英国的牛肉40%来自奶公犊育肥。
丹麦养牛业也把奶用与肉用结合起来,生产奶公犊牛肉。
荷兰发展奶肉兼用牛,每年约生产220万头牛犊,全部生产小白牛(White veal)向德、意、法等国出国,价格昂贵。
美国奶、肉牛生产虽然专业化分工很细,但国内牛肉仍有30%来自奶牛。
从1985年开始,美国农业部设立了一项为期5年的“牛群终止计划”,政府高价收购奶牛改作肉用,以减少奶牛饲养头数。
法国奶公犊基本上作肉用,一是生产小牛肉(Veal),即出生后只喂牛奶或代乳料,3月~3.5月龄屠宰上市;其次是育成到18个月龄左右屠宰上市,体重可达650kg~700kg,屠宰率55%~59%。
日本人喜欢食牛肉,虽然日本的肉牛比奶牛稍多,但市场上52%的牛肉来自奶牛群。
据日本试验,奶牛肉的质量虽不及肉牛品种(黑毛和牛),但前者增重快,生产成本低,育肥期平均日增重850g~1500g,而黑毛和牛则为800g~1000g。
每增重1kg体重所耗精料和粗料,奶需4.46kg和3.87kg,而黑毛和牛则为5.22kg 和4.74kg。
1985年以后,日本已将产肉性能列入奶牛育种指标。
4 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育肥养肉牛要比养奶牛难获利,因此,要维持肉牛经营,就必须利用非农业用地放牧或大量青干草和其它青粗饲料,如秸秆、糖渣、酒糟等,并补充少量精饲料和各种添加剂,以弥补营养不足,到育肥后期,加料催肥,这是一般饲养方式。
如美国一般农户都是把断奶后肉用犊牛在优质草场上放牧,每天补饲少量精料,宰前数月转移到玉米带用精料短期育肥。
英国有95%的育肥牛是采用1~2个夏季放牧,18或24月龄育肥后出栏。
这些牛在冬季舍饲,尽量多喂优质粗料,营养不足部分用大麦等精料补充。
新西兰肉牛生产终年放牧,实行轮牧制,冬季补一点青贮与干草,不补精料,2岁出栏重可达500kg。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利用青贮料,尤其是用全株玉米制成的青贮来育肥肉牛是有利的。
在美国奖励喂青贮,在日本养牛喂青贮作为法律规定下来。
据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出生的犊牛以玉米为、青贮为主四种育肥模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性、嗜口性、育肥牛增重,玉米青贮是最适于肉牛的饲料。
据德国对用玉米、甜菜叶、牧草三种不同原料制成的青贮育肥肉牛,日增重均在1000g以上。
因而用青贮育肥肉牛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英国喂肉牛青贮占65.9%,美国占50.7%。
我国民间养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多数是沿用传统方法饲养。
近些年来,尤其秸秆养牛的兴起以来,各地越来越重视秸秆及农副产品等粗饲料的研究与开发,如秸秆氨化、盐化、碱化处理及微生物制剂发酵处理技术等,取得了明显效果,有些成果已在生产中应用。
但根据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仍需要加大力度。
5 发达国家肉牛集约化生产水平高,我国肉牛业专业化程度也在稳步提高国外一些肉牛业发达国家,在肉牛发展过程中,从纯繁、商品肉牛生产,逐步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管理体系,养牛规模不断扩大。
如加拿大肉牛生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牛犊生产者及饲养者,前者提供犊牛,后者生产育肥牛,饲养方式多采取工厂化、集约化的育肥方法。
在澳大利亚,一个养牛站拥有10360km2草场,饲养5万头牛的是很普遍的。
美国肉牛生产分为商品犊牛繁殖场,以饲养母牛、种公牛为主,繁殖的犊牛除一定比例作为后备母牛外,其余全部在6月龄断奶后出售;而育成牛场收购断奶体重不足320kg犊牛,经2~3个月饲养(靠放牧或补精料),体重在320kg以上者出售给强度育肥牛场,再经100天左右的育肥,体重达450kg~500kg出售屠宰。
美国的肉牛业,户养2000~5000头为中等规模,大户则养30万头~50万头,提供市场上75%以上的牛肉。
养肉牛实现工厂化生产,从投料、清粪、供水、疾病诊治,到饲料配方、营养分析等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或机械化。
美国现有7.7万头~50万头的大型肥育场20个,年总生产能力250万头,主要分布在美国的7个州。
现阶段我国肉牛业仍以传统农户分散的小规模散养为主要方式,是肉牛产品的主要来源,无论在饲养量上还是在出栏肉牛方面都占90%以上,而专业户饲养及规模化饲养场这两种类型所占比例很小。
但从发展看,我国肉牛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稳步提高。
1987年我国有畜禽专业养殖户93.5万户,其中养大牲畜14.4万户(主要是养牛户),到1994年我国各类畜牧专业户513.3万户,养大牲畜户达72.9万户。
尤其进入90年代,人们商品经济意识增强,“秸秆养牛”的兴起,促进肉牛饲养专业户的数量迅速增加,甚至出现了饲养几百头牛的专业大户。
我国养殖业正处于由传统生产向专业化生产的过渡阶段。
对此应该一方面继续重视农户生产问题,以保持生产稳定,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专业户生产,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的进程。
6 胚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些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把着眼点放在利用生物技术提高肉牛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上。
北美格拉纳达公司采用核移植技术,将牛的32细胞胚胎的卵裂球分离后,分别与除核的未受精卵电融合,成功地从一枚胚胎获得7头犊牛,此后该公司有100头母牛成功产下核移植犊牛。
英国来丁大学毛里斯博士提出利用杂种一代母牛高效生产牛肉体系的模式。
即以100头杂种一代母牛进行早期配种和胚胎移植,在36月龄前生产更多的犊牛,采用该体系可生产285头育肥牛。
澳大利亚在三年时间里,用人工授精7天后的受体母牛进行辅助性胚胎移植,共移植母牛1180头,在两地点犊牛出生率分别为66%和63%,其中双犊为58%和52% 。
近几年日本为扩大肉牛生产,采用体外受精技术,以奶牛为受体,利用淘汰母牛卵巢上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培养、移植,已获得可喜进展,1991年共移植2000多头。
美国在1973~1988年从26个肉用牛和7个乳用牛品种中用胚移方法共获得382500犊牛。
从1986年起每年约获得6万头移植犊牛。
目前,国外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已将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牛品种资源的引进、保存、育种及商品牛生产。
随着胚胎分割、冷冻、体外受精、性别控制以及基因导入等的深入研究,并逐步应用于肉牛生产中;生物技术必将在养牛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胚胎生物技术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鲜胚移植相继在兔(1973)、绵羊(1974)、牛(1978年)、马(1982)、猪(1982)获得成功。
冻胚移植相继在兔(1979)、绵羊(1980)、牛(1982)取得成功。
1986年至1989年分别在牛、绵羊胚胎分割获得成功,获得一分为二胚和一分为四胚移植后代,并在1989年冻胚分割移植取得成功。
体外受精在10余种动物相继产下试管后代,包括牛、兔、绵羊(1989)、猪(1990),但体外受精胚胎发育受阻依然是限制这一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般发育至桑椹/囊胚阶段(可移植)的比例很低,牛羊仅为6%~20%。
核移植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
1991年先后获得了兔及山羊核移植后代。
1995年获得了我国首例核移植犊牛,使牛核移植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外我国在胚胎性别控制、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成果显著,已接连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必须看到,当前胚胎生物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实用化程度。
我们不可能期望像人工授精技术发展那样快,在短期内取得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