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拉动居民消费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浅谈拉动居民消费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内容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提法在很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再次提出。
与以往“十五”、“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转型程度要更为深刻,这主要体现在消费问题的提出和居民收入增长指标的变化上。
而本文就“拉动居民消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从拉动居民的消费的方式、策略和影响等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
关键字: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消费经济增长一、“拉动居民消费”的提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终点和起点。
人类正是为了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愿望,才产生了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现代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人类许多消费的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当前出口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对于化危机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一)以增加居民消费为拉动内需的重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一般称之为“三驾马车”。
只有三者的协调拉动才能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但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外需大幅下滑。
今年1至9月,我国出口总额降幅超过20.3%。
从今年1至9月份的经济运行看,投资对GDP的拉动占到7.3个百分点,消费占到4个百分点,出口则下拉了2个多百分点。
总体来看,今年主要是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所以强调扩大内需,是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
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需求,二者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投资率较高,最终消费率近些年来呈下降趋势。
但总体来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比较平稳,可以说,消费需求一直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稳定的力量。
做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这块“蛋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阶段,居民生活消费由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导的传统日用型消费向以发展、享受性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用型消费转移。
这种转移对网络消费、汽车消费、休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式的消费需求,在网络经济、汽车经济、休闲经济的支撑下,以网络消费时代、汽车消费时代、休闲消费时代为标志的新消费时代正在来临。
1、消费需求强劲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481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6410亿元,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
2007年这一指标预计可望达到16%左右,实际增速达12%左右。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的情况下,由消费需求主导的内需逆势上行,呈现出本轮经济扩张期以来最强有力的上升势头。
消费热点主导消费市场,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居住和汽车类商品热再次引领消费增长。
2、居民消费水平加速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60元,增长33倍,年均实际增长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增长25倍,年均实际增长6.6%;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11元增加到161587元,年均增长16.6%。
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
3、居民对一些高科技的商品需求大量增加。
主要表现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2007年9月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9辆,比2002年增加了3.4倍;拥有空调97.8台,比2002年增加了0.6倍;拥有电脑53.2台,增加了1.1倍;拥有移动电话164.5部,比2002年增加了1.3倍。
农村居民当年新购主要家电产品中,平均每百户新购电冰箱2.4台,增长2倍,支出额增长2.1倍;空调机0.9台,增长1.6倍,支出额增长1.1倍;电脑0.6台,增长2.3倍,支出额增长2.1倍。
三、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关键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首先是要让居民有能力去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支付能力。
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扩大居民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
这意味着,要扩大消费,就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提高劳动者报酬比例,逐步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通过加强税收调节、转移支付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等方式让利于民、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还应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渠道。
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还要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应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还要解决居民的消费意愿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大多数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中国文化崇尚储蓄、崇尚节俭,这是我国居民消费的文化背景。
消费者还有很多的现实忧虑,储蓄实际上是面对这些忧虑的一种自我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大多数居民还有教育、医疗、失业等方面的诸多忧虑,不敢消费。
所以促进消费固然需要有消费观念的调整,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影响消费意愿的一些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是很明显的,从最初的百元级消费(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过渡到以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庭耐用品为主的千元级消费,再过渡到目前的万元级以上的消费(住房、汽车、电子产品、旅游休闲等),消费的层级在不断提升。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促进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实际上,现在消费者并不完全是缺乏消费意愿,而是没有更多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愿意消费的商品和服务。
调整消费的供给结构,创新消费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四、拉动消费的潜力在农村目前,我国城市消费仍占较大比重,但农村消费的增长空间很大,农村是我国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如何扩大农村消费,将潜在的需求市场变为现实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扩大农村消费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以支持和促进。
第一,要保持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近些年来,国家为扩大农村消费做出了很多尝试,出台很多政策加以支持和推进。
例如,在试点基础上今年推出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今年1至9月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超过了城市,是今年消费增长的一个亮点,这就证明一系列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11月末,全国家电下乡已经实现销售额560亿元。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仍要加大对农村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有关部门安排,家电下乡政策要持续四年,预计将撬动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的消费市场。
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家电产品补贴标准和办法;汽车下乡政策也要执行到明年。
这表明中央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还要保持连续性。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
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仍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鼓励他们到城市就业,并为他们广开就业门路;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能力,农民就业增加了,就业技能提高了,他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就会提升,消费就会扩大。
二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提高种植业的收入,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一系列直补措施都是农民增收的途径。
这些支持政策仍要持续。
第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首先就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路、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包括通讯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是城市居民可享受宽带和互联网,将来农村居民也会更多地增加电子产品和通讯消费,信息消费也要向农村普及,与这些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农村的工业品消费成本比城市高,主要是因为流通成本高,包括物流成本、零售店铺覆盖面小的成本,等等。
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降低农村的商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村消费的便利性,让农民消费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此外,还有农村居民享受社保和公共服务的问题,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也要更多地覆盖到农村居民。
当然,从更中长期来看,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还在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中实现消费规模的持久扩大。
五、对中国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排名世界第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直接对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2003-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4%,各年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速不仅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在世界各国(地区)中也是少有的较快增速。
具体看,这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地区)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比印度高2.0个百分点,比俄罗斯高3.5个百分点。
200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11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经济总量(GDP)迅速增加。
按汇率法计算,2002年GDP总量为14538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
从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比较来看,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2002年我国GDP总量分别是美、欧、日的13.9%、21.3%和37.0%;2006年则分别提升为20.0%、25.1%和60.6%。
与此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03-200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四年,国内对原材料、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