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型特长丝瓜栽培技术
4.2
留种 一般丝瓜留种以根瓜为好,根瓜结果甲.,生长
期长,种子饱满,其后代牛长快,结果多而早。但 特长丝瓜的根瓜会因接触地面而腐烂,因而特长 丝瓜留种以刚上棚处所结的丝瓜作种为宜。特 长丝瓜种瓜应选择其有本品种形态特征、果柄肥 大、果形正的瓜作种。选定后作好标记,待果实 外表枯黄,硬化时采收。特长丝瓜囚近果柄处种 子发育不良,瓜顶端的种子多而饱满,所以特长 丝瓜在采收后,应剪去顶端,剥去果皮,两头用绳 子拥扎紧,挂于通风处,赌3:藏备用。
853的改良研究川.天津农业科学,2006。12(2):24—25. 【21李风华,董海河,赵忠宇.等.玉米新品种津糯201的选育 及栽培技术要点【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4):1
1-12.
种子纯度。由于蜜蜂等昆虫传粉的影响,在母本
【3】李凤华,杨兆顺,钱芳,等.玉米新品种津259选育及栽培 技术要点【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2):41-42. 【4】李风华。杨兆顺,钱芳,等.春播乇米新品种津单6号的选 育I J】-天津农业科学,2008,1 4(3):23—24. 【51钱芳,楼辰军,刘均平,等.夏玉米津单9号的苗可在1月中下 旬,大棚、地膜可适当推迟,露地栽培可用地膜于
3月中下旬一4月上甸进行育苗。
特长丝瓜育苗时要选择饱满、颜色新鲜,发芽 率达80%以上的当年的新种子。由于特长丝瓜种 皮较厚,种壳坚硬,难以吸水,不易发芽,因此在
搭架整枝
特长丝瓜是蔓生植物,生长茂
盛,分枝能力强,且瓜条较长,所以需要搭棚架。 当瓜蔓长超过30 cm时,要及时绑蔓、引蔓}:架。 在丝瓜蔓上架之前,要注意随时摘除侧芽,将蔓 引到架上,要及时绑扎,松紧要适度,使茎蔓分布 均匀,提高光能利用率。当茎、蔓爬到架上部后,
3.1
育苗管理 特长丝瓜的适应性比较强,育苗时间可根据
湿,丝瓜叶片大,蒸腾量大,开花结果多,总需水 量也较大,特别是在干旱时期,必须及时灌水才 能保证多开花、多结瓜、结大瓜。一般在无雨情 况下,在特长丝瓜结果期间每隔5~7 d浇水1 次。水要浇得均匀一致,切忌大水漫灌。雨天要 及时排水,以防积水影响植株生长。
多,需水、肥量也多。如果肥水供应不及时或不 足就易引起落叶落果;相反施肥量过浓过多。又 会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生殖生长。一般在定 植后浇定植水时.追1次肥.以后随着秧苗的生长 可每隔7 d追肥J次,当开始结瓜后,必须加大施 肥量,以满足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对养分的需 要,通常每采收l~2次,追肥1次。追肥最好用 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精致冲施肥或N、P、K=三元复 合肥,配合叶面喷施0.4%~0.5%的磷酸二氢 钾。追肥应结合浇水进行,特长丝瓜本身性喜潮
参考文献: …下俊杰,朱鑫,李响.保健型观赏蛇旺的栽培技术【J】.天津 农业科学,21R)8(6):19—20. 【2】马洪英,张远芳,郭锐.观赏南瓜及其栽培技术【J】.天津农 业科学,2006(4):39—41. f31谢文军。樊治成,吕玉泽.丝瓜主要早熟性状的分析研究 【J】.华北农学报。2002(SI):136—139.
天津农业科学
第16卷
时由于质量增加或遇大风造成塌棚,影响观赏及 产量。 特长丝瓜的主侧蔓均能开花、结果,并能连续 结瓜,陆续采收,但为了提高丝瓜的产量和质量, 要及时进行整枝打权,及时摘除过多或无效的侧 蔓,使养分供给正常发育的花和果实。一般主蔓 基部0.5 m以下的侧蔓全部摘除,0.5 m以上的侧 蔓在结2~3个瓜后摘顶。特跃丝瓜的雄花发生 早而密,花梗长且粗,为了减少养分和水分的消 耗,可适当留下一部分雄花供授粉用,而将多余 的雄花花序及早摘除。进入盛果期后,要及时摘 除一部分枝条、老叶、黄叶、过密过多的叶以及畸 形幼果等,以利于养分集中,促进瓜条肥大生长, 以提高观赏度及果实品质。
病虫害防治
特长丝瓜的病虫害发生较
少,虫害主要是预防蚜虫、潜叶蝇,可用l 000倍 液特灭蚜虱防治蚜虫,800倍液斑滞灵或爱福丁 防治潜叶蝇。病害主要为[J粉病,町用600~900
倍液世高进行防治。
4采收及留种
4.1
采收 特长丝瓜作为菜用,主要食用嫩瓜,所以进入
结瓜期后,要及时采摘。丝瓜在肥水条件允足温 度适宜的条件下,果实发育很快,一般25~30℃ 时,花后7 d左右即可采摘a采收过迟则纤维化, 瓜质老化,严重影响食用。一般情况下,从开花
津300131)
摘要:简述了特长丝瓜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包括育苗、定植方法、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方法及采收等。 关键词:特长丝瓜;观赏;栽培 中图分类号:¥642.4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34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Ornament Extremely Long Loofah
3.3.3
到商品瓜成熟约需10。12 d。当果梗光滑稍变 色、茸毛减少、瓜身饱满、皮色呈现品种特性、果 皮柔软时便可采收。初收期隔l~2 d采收1次, 盛收期则每天采收1次,收瓜时应轻摘轻放,忌受 震动和支压。采收时,用剪刀从果柄上部剪下, 注意不要剪伤枝蔓,以免影响产量。特长丝瓜不 耐姑’:运,常温下一般只能保持1。3 d,因此采收后 应寺即卜市,以免影响商品瓜的品质。若卜市不 及时,可浸泡在凉水中l~2 d仍能保持外形色泽 和晶质不变。
ofHongqiaoDistrict,Tianjin 300132,
Institute of Hongqiao
District,Tianjin 3001 3 1,China)
were
Abstract: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extremely long loofah technology,pest and disease
细皱纹,很是美观。近年来,中国各大农业示范 观光冈均以特长丝瓜作为装饰,若将其种植在长 廊四周,则既町作为景致观赏,又能遮荫、纳凉, 是现代观光农业难得的美景,同时又具有较高的
营养保健价值,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1生物学特性
络。丝瓜络是中成良药,长期使用具有促进皮肤 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提神养颜等功效。此外,还
果穗上往往出现少量的非本品种(普通玉米)籽
粒,在脱粒前要人T剔除,保证种子纯度。
参考文献: 【I】李风华。董海河,杨兆顺,等.黄早四类群玉米自交系吉
技术要点【J】.天津农业科学,2008,l似4):64-65.
万方数据
第2期
李响等:观赏型特长丝瓜栽培技术
皱纹。种子椭圆形、扁平。特长丝瓜种子较厚, 表面平滑,边缘有翅,黑色,千粒质量180~2209。 2环境条件要求 温度 特长丝瓜耐高温,种子发芽适温为28~
3.2
cC,生长适宜温度为20~26℃。开花结果盛
期要求温度更高,温度保持在25~30℃,若超过
32℃,可适当通风换气,夜间温度要维持在18~ 22℃,最低不能低于12℃。
2.2
整地定植 特长丝瓜宜选择保水力强且肥沃的土壤栽
植。栽前深耕晒土。精细整地,每公顷施精致有 机肥22
500~30 000
水分 特长丝瓜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在瓜类
kg,使土壤疏松,利于根系发
育。耕翻、整细、耙平,做高垄或高畦定植。一般 在幼苗3叶l心时定植,每穴l株,株行距为60
emx80
中以其最耐湿,有很强的抗涝能力。在栽培过程
中,除苗期外,应始终保持地皮见湿不见于,从而 充分发挥特长丝瓜的增产作用。若在缺水干旱 的环境下,所结的特长丝瓜纤维多而老,严重影 响其食用、保健与观赏价值。
天津农业科学Tianjin Agricultural S<-iences ・作物栽培与设施园艺
2010.16(2):116-118
观赏型特长丝瓜栽培技术
李响1,徐蕊2,孙嘉蔚3
(1.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管理巾心.天津300381;2.天津市红桥区同林管理局,天津300132;3.天津市红桥区绿化管理二所,天
万方数据
2.3
cm,定植时选择优质笛,且需带基质栽植,
以保护根系不受损伤,利于缓苗。定植后及时浇 水,要一次浇透,切忌大水漫灌。以后可视上壤 墒情和天气情况再浇缓苗水。
3.3 3.3.1
光照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特长丝瓜茎蔓生长量大,结果
特长丝瓜属短日照植物,长光照发育慢,短光 照发育快。花期如阴雨天多、低温会造成落花和 化瓜。 2.4土壤 特长丝瓜根系发达,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各 种土壤均可栽培,但在贫瘠地种植时,结瓜小、产 量低。若栽植在土层深厚、肥力好的土壤上,则 生长茂盛、产量高、品质好。 3栽培技术
30
播种。 特长丝瓜苗期育苗基质选用按一定比例混合 的蛭石、草炭、珍珠岩,并掺加适量有机肥及多菌 灵。装钵后放好并浇透水,每钵平放1粒已萌芽 的种子,盖细土1 cm厚。苗床覆盖塑料膜保温保
2.1
湿,出苗后看气温情况可揭去薄膜,有2片真叶后 可去掉覆盖物。幼苗3叶l心时可定植。露地直 播町催芽后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
播种特长丝瓜前要进行浸种催芽。具体方法为:
将种子用纱布包裹好,在10%磷酸三钠中浸泡20 ra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于55℃水中浸种10
min
并不停搅拌,然后温度维持在28—30℃恒温条件 下催芽,每天早晚用温水淘洗,1~2 d种子露白后
便不需要再绑蔓,但架子插的要牢同,以免结瓜
万方数据
・118・
LI Xiang‘,XU Rui2,SUN Jia—yu3 (1.TianjinDemonstration CenterofHi-teehA鲥culture,Tianjin 300381,China;2.GardenManagement
China;3.The Second Greening
Management Bureau
房下位。瓜形似长棒形,无明显的棱角,微具细
收稿日期:2009一ll一25;修订日期: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