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摘要】《方剂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方剂又是中医医生治疗疾病
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从“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
践教学法的探索”、“不择手段地背方”等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掌握遣方用药的精髓,为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
官等)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践教学法的探索
《方剂学》是一门系统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同时也是沟
通基础课和临床各学科、中医和中药学的综合性学科,是中医学习者必学的中医
基础学科之一。

笔者对如何教好中医方剂课,谈一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引言”的添加
教材“第一章方剂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之内容,实为方剂课的“绪论”。

而“绪论”为学科内容的向导。

很显然,在此之前插入“引言”,未免画蛇添足。

笔者
认为相当重要:因为“绪论”内容基本上照搬旧版教材,枯燥无新意,课堂效果差,难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兴趣。

所以,笔者特意安排一节“引言”课,大概内容如下:①“中医热”(日本—“汉方医学”源于我国唐朝,根于经方,朝拜“仲景”);②“中医诊疗五步曲”:四诊—辨证—立法—配方(方剂课程地位之关键)—医患合作;③中医现状及发展。

“中医
治病,西医救命”,“中医在夹缝中生存”,剂型落后!仅靠丹参针、清开灵针、炎
琥宁针……等极有限的新剂型远不能满足实际辨证论治之需求!……激励学生“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中医学发展大有希望!
经多年的教学反馈,开场白“引言”的效果相当不错,确实增强了学生对中医
学(方剂课)的整体兴趣,为学生完成方剂学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
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
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和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不穷。

”他还指出:“古人制方之异,微妙精祥,不可思议。

盖其审查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
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疴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

”因此,学生只有领悟其立方之义、制方之意,才能掌握其真谛,临证方可融会贯通地灵
活运用古代名家方剂。

为此,我大多采用“辨证—立法—配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临证加减变化”的模式。

以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例: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
用方剂。

以“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营血虚”(主证);
以“经少或闭、痛经”为“营血滞”(兼证)。

立法以补血为主,兼活血调经。

方以
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以当归为臣药,补血和血调经;以白芍、川芎为佐助药,活血缓急止痛。

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竟该方药轻力薄,须随证加味应用。

①血虚较重,加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名“圣愈汤”);②瘀血为主,白芍易为赤芍,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名“桃红四
物汤”);③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名“四物加芩连汤”);④有寒者,加丁香、艾叶、阿胶补血散寒(名“丁香胶艾汤”);⑤受风者,加羌活、防风祛风散邪(名“治风六合汤”);⑥气滞者,加木香、槟榔行气
化滞(名“治气六合汤”);⑦并见气虚者,合用四君子汤,名“八珍汤”,能气血
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肉桂,则成为众所周知的“十全大补汤”……学生即可理解为什么“血家百病此方通”!
可见,此法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优点多多。

①分析方解条理清楚:
主证(兼、次证)—主要治法(次法)—君(臣、佐使药);②学生学得真切、
扎实、活泼——“学方在于学法”:配成一首方剂,决不是药物随意堆积,而是在
辨证立法的前提下精心选药配伍而成;病急(重)药急(重),病缓(轻)药缓(轻),随证变化,知常则以达变,此可称为“药证合拍”,“用药如用兵”。

此外,“以药测证”讲解法亦可灵活应用。

以大柴胡汤《伤寒杂病论》。

为例: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分析方义时,可
将药物按功效分为3组:①小柴胡汤去参、草;②大黄、枳实;③白芍。

由此
推理,功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内泻热结、泻热通腑为次。

对应的主治证候为少阳
阳明合病——少阳病为主证,有痞(心下满痛)、实(便秘)而不燥、不满之阳
明腑实轻证为兼证。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从而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
本结构和配伍技巧,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以有限之方应
无限之病证,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三、启发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讲课时,须在重点部分语音加重,声音洪亮,并穿插一些风趣的方名
典故,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无疑能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用方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
(一)“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名败毒”(人参败毒散)——原治小儿元气
不足而见外感风寒湿表证。

(二)“四神者,有四种之药,治肾泻有神功”(四神丸)——主治脾肾阳亏、肠失固摄之五更泻或久泻。

(三)“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
化健而中焦治,故名理中”(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吐、利、冷、痛,或脾虚失血、小儿慢惊,或胸痹等证候。

(四)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某县丞之侄子患大头瘟,前医以承气
汤加板蓝根,效差而渐笃。

东垣以为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

以承气下之,泻胃中实热,是攻伐无过。

即予以处方而愈,遂为时毒治验之方,
流传天下而名。

(五)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宜分别于夏至、冬至前后采收,故名“二至”,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四、实践教学法的探索
通常认为方剂课是一门桥梁课。

但从本文“中医诊疗五步曲”的论述来看,方
剂课实质是一门涉及到内外妇儿的临床课,理解了方剂配伍结构,也就掌握了临
证的基本加减变化。

故必须重视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等
临床思维能力,使其运用理论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方剂
学的浓厚兴趣,坚定其学好方剂学的信心。

根据授课进度,应重点于临床常用有效方、经方,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案,
并使学生的辨证、立法、用方选药思路更贴近临床实际。

具体实施时,应当是先
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讨论和处方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经过适当思考,便
能得出较正确的辨证、立法、用方选药结果。

此外,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
生到门诊随师见习,让学生直接亲身体验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立法处方,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从而形成一种多思、多问的学习氛围。

切不能操
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五、严格要求学生
(一)抓好预习环节,“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听课,课下巩固。

(二)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方歌的吟诵与理解,要求学生必须“不择手段”
地背方。

古今医家为了初学者学习方便,便于记忆,常借鉴古体诗词的韵律特点,采用七言格律形式将方剂的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
相关信息进一步提炼,简明扼要地编成一首歌诀,即为方剂汤头歌诀。

每首方歌
都体现了音韵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朗朗上口的特点,故方歌是记忆
的主要方法。

但有时容易背“串”。

笔者常推荐特殊趣味方法:如直接背“小方”组成,或谐音趣味法(如炙甘草汤——“阿妈卖地,贵大人干生气,气得脉结代、心
动悸”;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小承气,杏仁要蜂蜜”……)。

如此,则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难忘,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背诵方歌,亦必须强调持之以恒,反复朗读、吟诵,循序渐进,而达到
脱口而出的程度。

平时要随身携带背方的小本或纸片,早自习、方剂课前5分钟
全班集体朗读1~2遍。

要求“精神饱满、气势如虹”,从而形成“大家带动大家”的
良好的学习风气。

六、改进考试评分办法
方剂最终分数(满分100分)=卷面考试(满分70分)+背方测试(满分30分)+平时加分(包括病案教学处方练习、背方竞赛)其中,“背方测试”规则:10分钟内准确背出60首方剂组成(或方歌、特殊方法),每方0.5分。

笔者近年来倡导此考法时,发现勤奋好学、积极背方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简单处方的能力
亦有所提高。

总之,方剂学作为传授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必修课程。

通过方剂学的各种教
学手段,要让学生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掌握遣方用药的精髓,
切实提高学生遣药组方临证用方的能力,为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
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