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宗超 全球生态文明观

刘宗超 全球生态文明观

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刘宗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粤生(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研究所)确定全球生态文明观乃当务之急。

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律从广义进化意义上揭示了地球表层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以及诸子系统相互协调而出现新秩序的规律。

本文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信息增殖的文化模式,构想了全球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框架。

地球表层的演化是在结构信息向交换信息转化的复杂过程中完成的,整个地球表层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都是信息增殖的结果。

地球表层系统从结构属性到功能属性的信息增殖过程和地球表层系统在参与功能与认识功能相互作用中的信息增殖过程,则综合地体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进化是信息增殖和熵增的对立统一。

人类社会作为地球表层的子系统要在整体进行协调,唯有把连接高低层次的序参量或信息子,从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的序参量调整到符合地球表层各子系统序参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参数上,使得人类对地球表层的观点只能是协调统一,而不是无止境地索取和征服。

这就是本文之所以提出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目的。

一、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生态再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一般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最高形式。

生态意识的形成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使文明的进程采取生态发展的新形式。

从日本的梅棹忠夫发表“文明生态史观序说”(1957)到中国的钱学森提出创立地球表层学的倡议(1986),其间30年的变化则把全球视角从人类自身转移到自然、…社会综合体的地球表层系统,使人类与地球不再是可分离的人与桥的实用主义关系。

从文明的生态史观到地球的生态文明观,在深层意义上表明,这不仅是生态意识的大转变,而且是价值观的转变。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约有300万年,由于人类的参与,地球表层逐渐完成了生物过程向人文过程的转变。

人类以其智能把个人的力量巧妙地组合成集体力量与环境进行结合,形成改变地球表层的巨大物质力量,最终把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相结合、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相结合,使地球表层向更有序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现代的交通与通信使地球已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地球表层近400年的变化超越了以前几十亿年的变化总和。

人类智能不单单把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甚至要突破地球的限制,力求控制全球系统。

地球表层也因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土壤圈,通过农田耕作、城市扩建、修路建水库等,20%的陆面改变了表面结构,因而反射率的变化使地表对太阳辐射能进行再分布,改变了地表的温热状况。

在岩石圈,尽管从地球外壳采掘的矿石总量与整个地球岩层相比微不足道,但某些矿物的开采量已占蕴藏量的很大比例,甚至可以改变地球化学循环的自然过程,尤其是采煤塌陷区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以及石油泄漏和火灾污染往往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核冬天效应。

在水圈,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抽取了占地表径流量20%的河水,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100%,地下水的大量抽取造成了大面积的地面下沉。

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仅使人类失去干净饮用淡水,而且也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在大气圈,由于人为作用使“粗糙”变为“平坦”,改变了蒸发面积,造成低层大气的湍流,而集中于大都市的热源形成热岛,增加沉降,改变了地球表层的温热状况。

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造成温室效应,在人类造成紫外辐射症,在自然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将危及生物和人类生存。

尤其是雪面消融使反射率降低500I/0,反射率对融雪的正反馈机制将加速融雪过程,进一步使海平面上升;另外,由积雪消融促进冻土层消融,水分迁移到冻土表层,下部裂缝加大,微生物活跃进而向大气排放更多的CO2,这可使寒区近地面层气温上升4℃,因此寒区温热状况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层的变化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同时又被自然所征服的辩证过程。

可以预言,人类若不及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的工业文明必将危及整个人类文明。

面对人类的困境,及早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则具有伦理意义。

二、地球表层的协调在于信息增殖1.本世纪人类对地球表层系统协调的探索途径—从智慧圈到熵理论最先形成关于生物圈进一步发展途径的是B.N维纳茨基(1925),他认为整个地球的全部都与活物质生命有关。

也有文献把生命活物质称为生物态,认为生物态的出现从微观和宏观上改变着整个地表自然界。

著名的盖娅假说,则把整个地球当作一个活的有机体对待。

洛夫洛克(1969)认为地球的运作由某个强大的自我调节系统在起作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中海洋、天空和生命互相转化。

现代达尔文主义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吸取非达尔文主义进化概念中的合理因素,统一了宏观进化机制,证明了超物种进化的基本规律是在物种种群层次上起作用。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规律逐渐被社会发展规律代替的时代,无论是生物进化还是选择都没有决定人类的发展,只有人类为实现经济活动的集约化与合理化而创造的技术前提才导致了新的生态形势,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幻想,进化再一次回到生物圈中心主义。

正是在这样的高度,B.N.维纳茨基把由科学的智慧管理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称为智慧圈,其人类自养性观点是这一思路的集中概括,主张依靠科学创造新能源合成材料和食品,形成人类活动的封闭系统,提出一条人类返归相对不依赖生物圈的特殊生物的大胆途径。

可以说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B.N.维纳茨基智慧圈理论的物化,同时是这种人类自养性观点的具体检验。

美国学者里夫金将克劳修斯的宇宙热寂说用于地球系统的自然经济分析,指出人类文明与环境系统熵增的对立关系,否定了人类自养性观点,提出了“熵”的世界观。

该观点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逃不开熵增法则,按照这种法则,经济活动投入的是低熵的质能,向环境产出的是高熵的质能。

地球基本上是一个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封闭系统,纵然在大自然的循环,整个地球系统也是熵增加的。

将上述两种观点相比较可看出,智慧圈理论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趋向发展而成的,并依据牛顿的机械观,认为人类知识及力量完全可以控制整个世界的进化。

智慧圈理论停留在生物进化的世界表层,看不见物质系统熵增加的热力学机制而盲目乐观,导致了无限的个性解放,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造成了经济活动中把拚命地掠夺自然作为工作效率的最高准则。

“熵”观点则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展成一系列完整的思想,虽然借鉴了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但无限扩大地把一切生物、社会活动均纳入热力学的范畴,停留在能量变化的简单层次上,无视社会文明将逐渐改变人类与自然界互相作用方式而无限悲观,使得人类在心理上处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热寂阴影笼罩之中。

2.“熵”理论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的困境地球表层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

这三类系统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改造、既难以分割、又有本质区别的功能实体。

当“熵”理论被频繁地运用于上述三类子系统分析时,似乎可得出有定量意义的结论。

事实上,只要继续深入,就会步履艰难,以致于陷入困境。

首先,熵理论既然已从狭义的与能量、温度有关的概念泛化到与原意相去甚远的一系列广义熵,用不能描述分子秩序的克劳修斯熵来解释生命序,也就必然导致复杂系统简单化;其次,“信息就是负熵”的结论缺乏物理意义;第三,信息是系统结构有序及能量有序的统一量度、玻耳兹曼的熵关系式仅反映分子秩序,不能全面反映信息本质;第四,地球表层由原始性自然组织阶段进入生物性自组织阶段,无论是克劳修斯熵还是玻耳兹曼熵都不能全面反映信息。

普里高津用低层次的以能量为基础导出的热力学熵理论来解决同层次的有生物参与的地球表层进化过程所出现新质的努力难以成功。

H.哈肯走出熵困境的协同学序参量概念只适用于开放简单巨系统,当地球表层进入智能性自组织过程后,必须把序参量概念由狭义信息转化为广义的信息增殖概念,才能使“熵”理论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走出困境。

三、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模式是构建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基础只有在信息增殖的基础上,使物质和能源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逐步转向生态发展的全球管理,才能实现文明的全球统一。

1.技术悲观论是与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1)从历史的观点看地球表层的生态紊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更是导致全球危机的根源。

因为地球表层是抚育生命的摇蓝,是人类的发源地,其生态紊乱与否对全球生命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球表层实际起着通过人类影响全球系统的超级变换器的作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甩的共同进化所表现出的采集方式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生态发展类型,后转入生产──非共同进化的方式,造成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退化融为一体的所谓依靠自然而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模式,这也就带了三次生态紊乱。

‟第一次地球表层的生态紊乱冲击了农业文明。

干旱区是地球表层的生态脆弱带。

其生态紊乱使干旱区牧民的扩张往往冲击农业文明。

第二次地球表层的生态紊乱冲击了工业文明。

发端于3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先后使蒸汽机、电动机进入生产领域,扩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能力。

运输方式的改变则增加了物资的流通,满足机器的吞吐量成了工业文明的最高宗旨。

对资源的贪欲不断升级,这种生产力迅速发展与地区性资源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则造成了生态危机。

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是以宗教纠纷和殖民主义扩张而表现出来的地球表层生态紊乱,它使当时的工业文明受到了巨大冲击。

可以预言,第三次地球表层的生态危机将以全球规模冲击信息文明,目前正初露端倪。

勿庸置疑,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所谓非洲难民问题等,只不过是第三次生态紊乱的表现而已。

如果说采集──共同进化方式和生产─非共同进化方式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那末今天则要求用世界范围的受控发展取而代之。

这就是寻求第三种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即把采集型经济的生态优点与生产型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

(2)生态型技术悲观主义是工业文明绝望的反思生态型技术悲观主义以人性与自然相统一为出发点,以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为核心来揭示当代生态危机与世界危机,通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的批判进而要确立一种全球意识和全球战略,这是一种期望世界走出困境的良好愿望。

然而从:总体上看,生态型技术悲观主义缺乏对于地球表层进化的信息增殖意义上的理解,悲观有余而缺乏建设性,人们如果完全按照上述技术悲观主义的观点改造现行经济体制,则无异是从与“持续发展”相反的方向上走一条全人类自杀的道路。

(3)面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地球表层生态危机,人类智能也逐渐走上了正确理解生态危机实质的道路。

造成生态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为获得、分配和消耗那些通过人类劳动从地球资源所得到的财富时采取的方式。

伴随着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债务偿还以及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的投资,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转向贫困地区,因此输送了生态危机。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加上封建的管理意识不仅减少了生态保护费用,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生态环境缺乏必要的管理,往往侈奢性的惊人浪费超出地区性的生态承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