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一、刻度尺 1.知识提要(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任何物理量的测量都必须先规定单位。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并需按有效数字记录。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要点点拨(1)正确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最小刻度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2)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 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2.00cm,其中2.0cm 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无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 分位上加“0”。

注意: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写上相应的单位。

(3)长度单位的换算应掌握km、m、dm、cm、mm、µm 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其中km→m→mm→µm 每一级都是千进位;m→dm→cm→mm 每一级都是十进位。

换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换算数字乘以进位比例带进位后的单位。

(4)正确认识误差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

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造成的,因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

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这种方法对偶然误差的减小有效)。

温度计使用(一)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用手拿温度表的一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

如果温度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二)临时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

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

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

1、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这两句说了组成托盘天平的主要部件:(调节零点的)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托盘(分左右两个)。

2、调节螺丝达平衡:意思是说称量前应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若不平衡,应调节螺丝使之平衡。

3、物码分居左右边:"物"指被称量的物质;"码"指天平的砝码。

意思是说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

4、取码需用镊子夹:这句的意思是说取砝码时,切不可用手拿取,而必须用镊子夹取。

5、先大后小记心间:意思是说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夹质量大的砝码,然后在夹质量小的砝码(最后再移动游码)。

6、药品不能直接放:意思是说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联想:可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被称量的药品放在纸片上,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表面皿或烧杯里称量)。

7、称量完毕要复原:意思是说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测量值偏小的情况如下: 1、砝码粘有灰尘; 2、游码粘有灰尘。

测量值偏大的情况: 1、砝码有磨损; 2、游码有磨损。

当物体与砝码放错盘时,则上面的偏大偏小情况正好相反。

平衡螺母与托盘的情况与测量值无关,因为无论有磨损还是粘有灰尘,都可调节天平到平衡状态再测量。

四、量筒的使用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

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 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 1000 ml 等。

外壁刻度都是以 ml 为单位,10 ml 量简每小格表示 0.2 ml,而 50 ml 量筒每小格表示 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

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

如量取 70ml 液体,应选用 100ml 量筒。

2. 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

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 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量简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 1/10。

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

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

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 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注入液体后,等 1~2 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

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 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见图 1)6. 量筒能否加热或量取过热的液体?量筒面的刻度是指温度在20℃时的体积数。

温度升高,量筒发生热膨胀,容积会增大。

由此可知,量筒是不能加热的,也不能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7. 从量筒中倒出液体后是否要用水冲洗?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是为了使所取的液体量准确,似乎要用水冲洗并倒人所盛液体的容器中,这就不必要了,因为在制造量筒时已经考虑到有残留液体这一点。

相反,如果冲洗反而使所取体积偏大。

如果是用同一量筒再量别的液体,这就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为防止杂质的污染。

五、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在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 使用时注意事项:①观察量程:就是观察弹簧秤面板上的最大刻度值.注意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最小刻度值:就是弹簧秤刻度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校正零点:看指针是否指在零位置,如果不是,则应调整到指针指在零刻度线.④拉力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加在弹簧秤上. ⑤观察指针示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六、电流表的使用①电流表要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烧毁电流表。

);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否则指针反转,容易把针打弯。

);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

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 注意是:先烧表(电流表),后毁源(电源)使用步骤1、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电流表归结起来有三看和三问先看清电流表的量程,一般在表盘上有标记。

确认最格的一个表示多少安培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入电路后,观察指针位置,就可以读数了。

此外还要选择合适量程的电流表。

可以先试触一下,若指针摆动不明显,则换小量程的表。

若指针摆动大角度,则换大量程的表。

一般指针在表盘中间左右,读数比较合适。

一看:量程。

电流表的测量范围。

二看:分度值。

表盘的一小格代表多少。

三看:指针位置。

指针的位置包含了多少个分度值。

读数1.看清量程2.看清分度值(一般而言,量程0~3A 分度值为0.1A,0~0.6A 为0.02A) 3.看清表针停留位置(一定从正面观察) --使用前的准备:1.调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 七、电压表的使用电荷在电路中定向流动时,电路两端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差。

简称“电压”。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表,它在电路中的图形符号是V。

电压表使用说明:1.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要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电压表就和哪部分电路并联。

2.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注意观察电压表的量程,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