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PPT课件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PPT课件
煎药用水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 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 为好。
水量应该怎么控制?
明朝李时珍说:“剂多水少,则药味不 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由上述可 知,煎中药添加水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 系到疾病治疗效果。加水过少,药物的有 效成份不易溶出;添水太多,则煎煮时间 势必延长,并且可能破坏一些药液成份。
砂锅 瓦罐 搪瓷罐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煎药工具 优点: 锅底导热均匀,热力和缓 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小 有利于不耐热成分的保存,药汁成分全面 价格低廉 缺点: 易干裂,容易破碎 器具的孔隙和裂纹多,煎药过程中容易吸附各种 药物成分而产生“窜味”。
银器
明朝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 宜用银器瓦罐。”历史也曾记载“银 为上,磁者次之”。
一般方剂煎煮两次,滋补药可增加一次。 对煎煮次数的研究大体一致,一煎煎出率 大约为30%,二煎为40%~50%,两次合并可 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20%。 经过化学成分测试、煎液比重、煎出物试 验、药理试验等表明中药一次久煎不能代 替两次分煎
铜器在煎药过程中析出的微量铜离子也 容易与某些药材生成碱式碳酸铜,从而影 响药理药性。
有人主张用铝锅或电氏铝锅,认为其外层有稳 定的氧化膜保护,较为适宜。但铝为较活泼金属, 容易与药物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也可 与黄铜类生成难容的聚合物。 另外朱砂可以与铝器反应,虽然朱砂不入煎 剂,但采用朱砂拌远志、茯苓、灯芯草等药物入 煎甚广,因此铝锅也不易用于煎药。 另外铝锅底部较薄,导热较快,受热不够均匀, 易使中药煎焦。综上所述,煎药不宜选用铁锅、 铜锅、铝法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的选择
中药在加工煎煮时,必须选用适宜的容器。 煎煮的容器既可直接影响药物煎得的液量, 又可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对于所用器具古代医药文献已有所论述。 如《华氏中藏经》、《本草经集注》等即有 将药物置于“瓦”、“坩土”、“锅子”、 “瓷器”、“土器”、“铁锅”及“铜器” 等物之内而进行修治的记载。梁代陶弘景曰: “温汤忌用铁器。”明朝李时珍说:“凡煎 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使用说明:
传统的器皿材质可分铁铜铝器、瓦罐、 搪瓷、不锈钢、砂锅、紫砂等。而常 用于煎药的器皿有砂锅(砂罐)、瓦 罐、搪瓷器等。 一般用砂锅,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 次之,但千万不能用铁铜铝锅等金属 器皿。
紫砂器皿
是一种理想的煎药器皿。 优点: 导热性能良好,化学性质稳定,透气性较 强,表面较为光滑,且不涂釉。 同时材质本身的远红外功能能充分萃取中 药中的精华,更具有保健功能,确保汤剂 发挥最佳药性。 缺点: 价格较高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 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 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 同。因此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重量、体积、 吸水能力、煎药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 等因素来决定。 另外,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 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 重煎。
按理论推算,加水量=饮片吸水量+煎煮过 程蒸发量+煎后所需药液量。 第一煎加水量为:250ml(基本服 量)+30ml× [药材重量÷10(g)+100(ml) ×[煎煮时间÷10(分钟)] 第二、三煎加水量可减去药材耗水量{30 (ml)×[药材重量÷10(g)]}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剂型,它 拥有了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历代医 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 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它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 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优点,适 应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中药煎煮可以用铁锅吗?为什么? 中药饮片煎煮前要不要清洗? 中药不小心煎干了,可否加水再煎? 什么叫“先煎”、“后下”、“炀 服?”
第二种方法:加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 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 吸水性较佳的药材加水量可较一般药略多, 如:茯苓、山药及植物花、叶类(旋覆花、 桑叶、枇杷叶)等 质地坚硬粘稠,需要久煎的药材:龟板、 黄芪及滋补调理药剂(六味地黄汤)等, 因煎药时间延长,所以水量应多些。
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易挥散,煎时较短 的药,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如芳香解表 剂(桂枝汤、银翘散)、攻下药剂(大承 气汤)等,不宜多加,以淹没药材为度。
银器虽其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昂贵, 更因为导热性极强,锅底温度甚高, 易破坏不耐高温药物,水分蒸发快, 易产生焦底和损耗挥发性的成分,故 不宜采用。
铁锅 铜锅 铝锅
植物药物多为酸性或碱性,中性的很少,常含 有鞣质、有机酸、酚羟基化合物等成分,会和铁 锅里的铁离子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副作用。 如诃子、苏木、地榆中的鞣质可与铁反应生成不 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汁变墨绿色或黄绿色,且 有腥气和涩味,轻者改变药液性味,重者反胃, 恶心、呕吐等。 其次含有黄酮类的中药,在遇到铁离子时也可 以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络合物,影响中药 有效成分的煎出,使得疗效降低。
第三种方法:按药材重量加10倍水,其中 70%加入第一煎,30%加入第二煎。
火候的控制
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 火候 武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 候。 煎药一般宜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以 节约时间;后用文火继续煎煮,以免药汁 溢出,或过快熬干。
普通药物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即可。 煎煮时间较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 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解表药、芳香药因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不 宜久煎,故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 15分钟即可
补益类药物,因其滋 腻质重,需久煎方能 煎出有效成分,用武 火煎沸,后改为文火 煎熬30~40分钟 含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的矿物、骨角、贝壳、 甲壳类药物,武火煮 沸后,宜文火久煎60 分钟左右。
及时滤去药汁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 锅中。 避免有效成分反渗入药渣,降低实际利用 量。 避免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 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 避免药液酸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