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贤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时代吗?为什么宋朝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了解它的历史。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教师:(提问)请你根据上图,并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
2.北宋的统一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学生:(总结)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1111年)》,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学生:(观察、讨论)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教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并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所以,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原因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教师:唐末以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赵普给出的对策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是后周的禁军统帅,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措施与影响教师: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整理措施)教师:赵匡胤是如何解除统军大将兵权的?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史事”栏目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教师:从中可以看出,与汉朝初年“高鸟尽,良弓藏”的做法相比,赵匡胤的做法无疑高明很多。
我们再来看则材料。
(出示材料)材料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教师:两汉时期,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而到宋朝时期,宰相大臣只能是站着了。
这种礼仪形式上的变化反映了皇帝与丞相地位权力上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皇权不断强化。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措施,宋朝的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被基本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出示材料)材料一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材料三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 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四如下表。
学生:(研读材料,分析、讨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消极影响)①增设机构,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②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
④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总之,呈现出冗官、冗兵、冗费的特点,逐渐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教师:(过渡)20世纪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我国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这两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呢?我想这与宋朝“重文轻武”是分不开的。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重用文臣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2)北宋为何实行这一政策?(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探究,讨论)(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发展科举制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学生:(讨论,各抒己见)(1)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
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改革和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教师: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学生: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建立并完成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的战乱局面,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延续。
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经验,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完善科举制,对消除军人乱政、地方割据成效显著,也造就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局面。
但随之带来了冗兵、冗官、冗费等问题,使北宋成为历代最弱的王朝之一。
第6课 北宋的政治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强化中央集权 ⎩⎪⎨⎪⎧军权: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首领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机构:文臣任州县长官,设通判、转运使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多武将跋扈,兵变政移影响⎩⎪⎨⎪⎧军队战斗力低下,对外战争失利有利于政权稳固与社会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师:(展示影视剧《天龙八部》剧照,提问)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吗?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呈现了西夏、大理、北宋、大辽等政权,其中豪迈的乔峰、浪漫痴情的段誉、淳朴的虚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段时期呢?——大约从10世纪初到公元1276年元灭南宋,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本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1)民族概况教师:(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学生: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契丹兴起的原因。
学生: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建立政权教师: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学生:(阅读教材)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的贡献:统一契丹各部,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的兴起(1)建立教师:(提问)请你在教材中找出有关西夏建立的信息。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信息)①政权名称:西夏。
②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③建立者:党项族首领元昊。
④都城:兴庆府。
它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
(2)发展教师: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师:(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同学们找出并立的政权,归纳完成下表。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北宋西夏学生:战、和的关系。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澶州之战教师: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体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是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