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

圈1研究框架Fig.1Researchframework(3)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4)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策。

4案例实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

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

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4.1研究目标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90噩精I潜*I造驰羞l暮||g(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4.2威海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4.2.1自然过程(1)山体完整性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与视觉质量下降:(2)雨洪等自然过程受人工建设干扰严重,导致城市受到海潮淹没.山洪和涝灾威胁.4.2.2生物过程湿地围垦.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

4.2.5人文过程(1)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3)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

4.3威海城市风貌规划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安全格局(图2一图6),由此建立城市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

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城市风貌总体特色。

f1)通过建立综合水安全格局,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和河道自然形态.以及建立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为目的的生物廊道网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景观,形成生态景观特色;(2)通过建立乡土遗产网络,有效地保护威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遗产在强化城市特色.游憩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3)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建立连续的滨海.山体和城区游憩廊道,使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达的游憩系统,凸显作为人居典范城市与旅游度假城市的游憩景观特色;(4)通过对城市天际线.重点视廊的控制,营造和谐有序的视觉形象,构建别具一格的山景.海景.城景相互融合的视觉景观特色。

综合以上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sP).形成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EI).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过程中必须明确的。

不建设”的刚性界线(图7).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将使威海城市最终形成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风貌特色.4.4威海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在于确定如何将生态基础表1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预景TablScenariosofurbanformsbaseddifferentdevelopmentapproaches序号模式名称概念综合评价结果是否推荐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均按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的上限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预景1极值建设模式进行’极值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将规定高度的效益较差.风貌较差.最大值全部建满.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在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下进行经济效益较好.社会预景2集中片状模式推荐。

集中片状建设4的发展模式.效益较好.风貌较好.模拟各区建筑均以国家规范多层建筑高度24m为主进行。

多经济效益较差.社会预景3多层建设模式推荐层建设。

的发展模式.是另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效益较好.风貌最好.经济效益较好.社会预景4分散分布建设模式模拟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的。

分散分布’的发展模式.效益较差,风貌最差.设施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成果落实到城市的物质空间之中.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从而真正成为保障生态安全与风貌特色的刚性界线.4.4.1景观特征分区景观特征区(1andscapecharacterareas)是有着特定景观类型的不连续的地理区域。

通过分析景观的现状特征及景观要素问的相互关系,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有助于预测和调控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指导相应的景观决策.采用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市区与局地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的方法。

最后将威海市市区尺度划分为。

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局地尺度划分为35个景观特征片区(图8.图9)(王姗,2007)。

4.4.2典型El廊道与景观特征区风貌控制性规划在市区尺度“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划分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大区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风貌控制与管理导则。

宏观尺度上的典型EI廊道主要侧重于其在自然.生物,人文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观尺度上主要侧重于三个行政区划内的17个重要景观特征区,从(1)生态建设要求;(2)乡土文化景观;(3)开放空间;(4)交通布局;(5)建筑高度与色彩五个方面进行导则编制。

4.4.5城市天际线预景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下城市发展形态将呈现完全不同的特点,使城市风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在视觉安全格局中确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统一的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网下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可能出现的三种预景(预景1一预景3),以及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形态可能出现的一种预景(预景4)。

并对四种预景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表1)。

利用ARCGIS模拟,分别对四种预景进行可视化模拟(图10一图13)。

通过这一过程.将使决策者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效益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5结论与讨论笔者提出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91i医呻I掣阡l情斟l晰I舳昆l埘站I声藩I墨I卜H彗I蠹引gI彗*|滏饕l壁≈IQ耋I;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既是城釜Il市视觉审美的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更是声Ji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lI:事:一个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I‘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

有内涵”的。

在方法论上,运参考文献(References)1Ga悯HL.№na懈the印mofRace:AProcessforthePresewztionofTownCllaracter[M].1985.2CornebenI,FPamP.c}I峨Strtctwes,Funct;ons,andTowmcape;TheTramforrmtjonofAM鲫删zedcltyInn脯蛹M.№ht.J.ofHo喇唱andtheBlJlltEnvironment.1995,10(2),107--125.5LynchK.]m&geoftheCity.MITPress.Cognitiona.nclEnvironment:FuncOoningin卸UncertajnWorld.NewYork.:Pr螂,1960.’4MgdT.TheBementsofTowmcapeandthBArtofUrban嘲ptJ].Journ山ofUrbanDesign,1999,4(2)。

195--208.5Nerberg--S,ulzC,GerimLed.TowardAPlI哪嗍朗0Io甜ofAI州饵:州MI.NewYodl:Rizzoli.1979.6TugnottA.Mak吨Towmcape:AContextual^口脚t0n●魄in卸UrbanSettir《州】.London:圳tc『刨,1987.7YuK.J.SectaryPztten葛inLandscape确,魄:WithCasehSouth口妇[D】.Flarv&rdUnive喇ty。

1995.8YuK_J.SecurityP&tterns&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Bnnins[J】.L&ndscape&ndUrb&nPl&nning,1996,36(5):1--17.9池泽宪(E1),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0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划学院。

2005.1l陈艳,洪再生,等.滨海新城的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28(1):48—5I.12扈万泰,郭恩章.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5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金广君,张昌娟,等.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问题,2004,(6):66-70.15李伟.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I6李晖,杨树华.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J].城市问题,2006,(5):40--44.17李宏珍.基于视觉安全格局的城市天际线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优保兴.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发生的八种错误倾向[J].城市规划,2005,(12):9--11.19仇保兴.中国城市面对未来的六大危机[J】.城市开发,2004,(5):25--27.20阮仪三.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J】.城乡建设,2004.(7):9—11.21昊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2):9—14.22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咀J】.规划师,200I,(17):9--17.25俞孔坚,李迪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