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_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

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什么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3、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蒸发结晶
结晶 { 降温结晶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

虽然对一般物质的溶解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从生活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的两个条件,所以设计的几个连续深入实验,通过不断探究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采用动漫的形式对重难点进行突出讲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
本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以演示实验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本节课教学目标得到落实,重点得到体现你,难点得到了分散和突破,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册九单元课题二。

本课题在课题意一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的限度。

在“饱和溶液”中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

同时,以海水晒盐为例,说明蒸发溶剂也是一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和海水晒盐的实例,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并且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属于中考常考范围。

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度。

也为下一章酸碱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评测练习
一、目标习题检测:
1、 已知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NaCl刚好成 为饱和溶液。

(1)在此温度下, 100克水中加入33克NaCl,得到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
(2)再加3克NaCl,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 ;
(3)继续加3克NaCl,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溶液
的质量————克
2、(1)20℃时,100g 饱和氯化钠溶液若保持
温度不变,使其成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 ;
(2)20℃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保
持温度不变,使其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

3、A、B、C、D四个烧杯里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填序号)
(1)___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2)_____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3)___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二、能力提升
一定温度下,从500克的饱和溶液中倒出100克
溶液,剩余的溶液里,下列数值比原溶液减少的是
①溶质的质量; ②溶剂的质量;
③溶液的密度; ④溶液的质量;
⑤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浓度);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溶剂里入题,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是对“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的分析,以及对饱和与不饱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为溶解度及结晶的学习作了铺垫。

从知识的角度上,学生已经了解了溶解现象。

但是对一定量溶剂是否能无限溶解溶质没有做出深入思考,生活经验不足。

而这正是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本节课我就是采用了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概念的理解总是显得枯燥,设计了几个情景在顺利引出概念的同时让学生重点突破了一些概念上的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要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这种溶质这三个前提,于是就设计了三个问题“1、硝酸钾饱和溶液是不是指试管里的所有物质?
2、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去掉?
3、硝酸钾饱和溶液里是否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不难得出,在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后,再进一步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在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最后实验演示:(1)、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变为不饱和溶液(2)、食盐饱和溶液
加水变为不饱和溶液(3)、食盐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解。

验证学生的回答。

此设计并不复杂,但课后学生的反应及掌握情况很好,我想这是与提问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有关,且结论容易得出,使所有学生在认为自己正确的情况下,愿意参与设计实验方案。

又因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记忆较深刻。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部分转化方法是学生讨论得出的,这样有针对性的讨论对初三的学生可以完全放手,他们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浓稀溶液的概念采取的是简要讲述,因为这很好理解且没有难点。

然后就做了演示实验,问学生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少数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差,不能完成学习目标。

2、讨论的参与度不够,小组讨论时没有很好的参与发言,在讨论时,对问题没有深入,应加以引导。

3、由于时间不足,讨论不充分,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抓住主要变量,部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调动。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
1、备学生的工作不可缺,充分估计学生的兴趣所在,知识水平。

2、多媒体教学中的动漫视屏便于学生接受。

3、设计的探究活动须有可操作性,且能发动全体学生参与。

4、注重探究活动后的总结延伸。

5、教学前必须多次实验,才能保证实验成功。

课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