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精选6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精选6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精选6篇)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作文800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1说到各个民族的特色美食,那当然是云南苗族的“折耳根”让我最难以忘怀了!苗人的热情和折耳根那独特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那次,爸爸带我去云南贵州的苗族村寨谈生意。

而当我看到那里的原生态美景后,就如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

那儿的人都十分热情,我可以四处串门。

我溜达着溜达着就到了山上,看见了一群苗家女在采东西,我细细一看,好像是草根,可是,草根又有什么用呢?我走上前去,指着那堆“草根”说:“姐姐,这是什么啊!”姐姐笑了笑,说:“这是折耳根。

”“折耳根?”我疑惑了。

“你不知道吗?那你一定是第一次来我们苗寨。

”苗姐姐说,“折耳根,是贵州八怪之一,贵州八怪第五怪——草根也能当好菜。

它还是一种草药,呈黄褐色,一节节的就像甘蔗一样,但却没有甘蔗的清香,而是一股子鱼腥味,所以又叫鱼腥草。

它具有清热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

但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姐姐把“折耳根”洗干净后,把我带到她家去,现拌了折耳根给我吃,那味道,真是太太太太……太刺激了有木有!又酸又辣,还十分有嚼劲。

当我看到姐姐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时,吃货想要自制美食的想法冒了出来,就摇着她的手说:“姐姐,好姐姐,你让我试试,让我试试好不好,好不好嘛!一下,就一下下嘛!”我眨巴着星星眼撒娇道。

“好吧,只能一下哦!”姐姐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你是要用盐给你的舌头洗澡吗?”“哎呀!那是酱油,不是醋!”姐姐在旁边不停地叨叨。

“我不干了!”我把筷子一摔,一边说一边埋怨地看着她。

“好啦,不生气了,下次再来我家,我再做给你吃,好不好?”“嗯嗯嗯嗯嗯!”我不断地点头道。

过了几个小时,我拍着饱饱的肚子,拎了一大袋折耳根找到了爸爸。

“老爸,我回来啦!”“怎么,吃饱了?知道回来了?给我带了没?”“带啦,老馋猫。

”云南的舌尖之旅就要结束了,我向姐姐许诺一定会回来吃她做的“折耳根”。

折耳根,虽是路边的草根,但它是苗家人口中的绝味之食,他乡人嘴里是怪味食品。

这,就是贵州的折耳根。

你,赶来尝试吗?舌尖上的中国作文2舌尖上的中国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浪费的。

如今的科技进步飞快;如今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如今的人们在餐桌上浪费也已成了“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我们先不说现在的浪费情况,先说说以前。

经常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肉都是只在过年的时候留一只猪,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费’在那时几乎是不存在的,当然了,连自身都无法顾好,何来的浪费呢?现在,我们就说说如今的社会:三天两头吃一次肉,每次还把肥肉挑出来喂狗吃;家里有喜事了,请亲戚朋友吃饭,每次都是点一大桌菜,可能这样显得自己真的很高兴?很有面子?当然了,可以吃完的话,我也无话可说,问题就是在这,不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并不打包,可能打包丢面子?显得小气?中国,有很多美食你永远也无法品尝完,可是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快就会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成了所谓的“遇难人民,谁来帮助我们呢?即使在以前,人们都很穷科技不发达,可是人们不会去浪费,那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就应该以此为理由去浪费么?不,舌尖上的浪费是我们抵抗,我们向往光盘,所谓的光盘就是把饭菜都吃掉,请客的时候应适量点菜能够顾光盘是最好的,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说的是请客时舌尖上的浪费与美,现在我就想说说食堂里舌尖上的浪费。

在学校,同学们往往都是上了四节课后,然后再拍一个长龙似的对才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然而却有很多同学把饭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调出来,扔一桌子,这就是已经不仅仅是浪费不浪费的问题了,还会影响下一位在这里做的同学吃饭的食欲,所以我们同样是向往光盘,有些实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里,然后倒到桶里,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这是光盘确是浪费到光盘。

我记得中央一套有一段时间在播《舌尖上的中国》,那是在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那些美食都是即好做又好吃。

据一些调查表示,很多外国人都喜欢舌尖上的中国,即如今的舌尖上的浪费。

希望今后舌尖上的中国只有美食而没有浪费!舌尖上的中国作文3不管是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与定义,既起自于饮食,有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用“甜”来表达喜悦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在不少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中还会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饼。

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看到许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

每到春天,卖糖葱薄饼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妈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着“糖葱薄饼~”在潮汕的一个步行街对面,我曾吃到过一次糖葱薄饼。

做糖饼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摊档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一边熟稔的糖饼,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

从老人口中得知:这门做糖饼的技艺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早年他还不愿意学,可是后来家中变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彰显无疑。

他一边说着,手边也不停的忙活着。

他先在锅里刚一勺糖,慢慢加热后白糖变成了焦黄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却,等到温度合适后他才趁拉打。

拉糖的动作很像北方拉关东糖。

他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上一挂,拉长后两股合在一起往上拉。

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

然后是制作薄饼,他手里捧着稀面团往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只手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边。

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

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饼,能够品味到一个老人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那份坚信。

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着我们去慢慢体验。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4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

”从人们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

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

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

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

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票、布票、油票……。

)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

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

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

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

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

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吃的上了。

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

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饭。

“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

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

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

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果子狸纷纷出笼……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

人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

粗粮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

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

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舌尖上的中国作文5每一次观看《舌尖上的中国》都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我。

我从心底里热爱着这些美味的“文化”。

心中也会不由得感叹:“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民族都遗留着最原始,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种植着天然的原材料,制作出各种美味的特色小吃,保留着最传统的饮食习俗,遗传着祖祖辈辈对饮食那种热衷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享受着视觉盛宴,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美味的食物,嘴馋的也会感叹着那一种种美食,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动。

因为我看到了各种美食背后的故事,看到了人们辛勤地种植食材,辛苦地寻找食材,勤劳地收获食材,最后自己动手做出美味的食物给亲人品尝,我看到了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的笑脸,美好快乐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将各地居民那份质朴,勤劳展现的淋漓尽致!总让我油然而生一份敬佩之情。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绥德卖黄馍馍的老大爷,每天一大早骑车很远的市上卖自己和妻子辛苦做出的黄馍馍;圣武和茂荣兄弟俩每年9月在湖北的嘉鱼县,恶劣的.环境下采挖自然的美味—莲藕;一位从16岁开始以捕鱼为业的70岁老人还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在除夕为全家人准备丰富的全鱼宴;卓玛一天走几十公里路程,只为艰辛采集有限的松茸……为了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给我们带来美味,营养的食材。

从香格里拉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笋,从西安泡馍到新疆烤馕,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舌尖上的中国》让我看到了各地的美食,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他们用自然的馈赠,制作出最温暖,最浓烈的味道。

不管是采摘食材的人,还是餐馆的厨师。

正是他们,众多的个人,用辛勤的劳动和超常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舌尖是个人的,中国则是共同的。

众多人的舌尖构成中国人的共同饮食体验,从味蕾到故乡,从个人的故乡到众人的故乡—就成为了“中国”。

超越美食,那些细节与温情,喜怒与哀乐,让观众不得不赞叹:多可爱的中国!多质朴的人民!《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情节都是感动的,它让我与远方的人们进行了心灵上的沟通,我看到了他们在劳作,理解了他们的辛劳与汗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融入到了他们那个大家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