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理论中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理论学习体会“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1.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2.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4.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
第一、有效课堂的发展性“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
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
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发展”的概念。
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有效课堂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
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有效课堂的生活性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
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第三、有效课堂的生命性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
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四、有效课堂的反思性“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对有效课堂的反思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
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发现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川师影视学院附中刘烨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布鲁纳关于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即任何学科都须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靠内部诱因支持学生的学习。
并结合地理教学的案例,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
关键词:基本结构;发现学习;地理教学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尽快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布鲁纳的这些解释、提法和要求体现了他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和教学的重要任务的思想。
在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方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发现式教学策略运用在地理课上有其特殊意义。
无论是自然、经济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和原理。
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和原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引起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的发现性学习,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1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1 任何学科都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要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他认为:“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 __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方面的探索是有实际意义的。
”[1]各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不仅是组成该学科的结构和知识系统,而且是进一步发展并产生出新的概念的基础[2]。
教学中基本结构是构成该学科的基本框架。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易理解。
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这个道理。
只要基本框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该门学科的基本轮廓,以后学生的学习也就是往这种基本的框架中添砖加瓦,对于学生来说,这就容易多了。
基本结构就是该门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这是关键。
[3]领会基本原理与观念是促进知识技能迁移的重要途径。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是否达到“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的最可靠的指标。
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相关概念和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能力就越强;新旧知识分辨度越高,越能抗干扰;原知识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迁移,而提高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的前提则是掌握知识的结构。
没有对基本原理、概念的深刻掌握,事实、例证就无所依附,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智慧的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了。
使成为改进课程和教学的同盟军。
把成理解基本原理的形式。
这样,即使知识再琐细,学生也能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考试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扎实的基本功,而非死记硬背一些毫无联系的具体事实[4]。
1.2 提倡发现式学习和发现式教学;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
发现学习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怎样提高学习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5]发现教学法”就是指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想,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行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由发现法的实质可以看出,布鲁纳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6]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有启发的,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7]也是有益的。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观察、推论和实验的各种技能,并在科学推理和批评性思维时把过程和知识结合起来[8]。
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二是看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怎样掌握知识的。
一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得了十个知识点,而另一位学生经过他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要好些呢?当然是第二个。
在教学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在布鲁纳的理论中,这点是重要的,就是采用“发现法”,这是布鲁纳很有影响的一个观点。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和其他教学思想相比有以下优点:(1)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发现规律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2)可以增强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3)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整个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记忆。
(4)获得了利用信息资料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利用直观思维去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的科学探索的方法。
但这一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发现时教学更适用于强调逻辑思维的理科,而且需要学生事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9]。
1.3 靠内部诱因支持学生的学习布鲁纳认为,能否很好地获得知识,关键在于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整个过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要进行积极的思维。
因此,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来说,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乐趣。
[6]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10]2.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布鲁纳的学习理论2.1 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中学地理学教授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的四大规律和人文地理的两大属性。
即自然地理的四大规律——太阳能在地表的分配规律,地球表面无知的运动规律,地表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地表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
人文地理的两大属性——人文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阶段性,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往往呈现为区域性特征。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两条主线,首先给学生将地理内容的框架建构起来,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地理这门学科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在之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2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发现式教学的实例布鲁纳主张教学活动中要把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自身发现概念的过程来发展自身推理思维能力。
而地理学中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但地理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或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建造三峡大坝的利与弊等。
这些内容对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地理名称、地理现象的罗列和简单的灌输,要求学生去机械背诵的倾向。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学顺序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从理论和实践上检验假设,不同观点可以争论;对争论做出总结,得出结论。
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提供有关的材料: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煤矿、喜马拉雅山顶发现了海生动物化石,创设出一种问题的情景,提出假设海陆是变迁的,并让学生讨论变迁的方式: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