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11 — 2012 学年第二学期《产业经济学》课程期末试卷选课序号:701.091.201 任课教师:谷永芬姓名:董敏学号、专业:1020038、商法1002考试形式:□闭卷█开卷修读方式:□必修█选修□辅修得分评阅人请围绕“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规模经济与进入退出壁垒、一体化、企业成长、市场”六个关键词,请同学们自拟题目,写出论文。
学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姓名: 董敏学号:1020038专业:商法1002前言: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一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使得该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同时也给一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作为一个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或利或弊的影响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呢?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全球战略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发展趋势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
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3和各种资本形态4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
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
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1.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
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
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2)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
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
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
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
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3)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
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
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
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4)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2、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仅带来了有利影响,紧随其而来的便是负面的影响。
(1)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
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
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3)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
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4)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998年3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
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
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参与到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解决思想,实事求是,面对世界新形势,联系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勇往直前。
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将带来机遇。
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积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还要努力谋求国际经济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一定要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我们必须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重要原料的进口。
并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认真学习,切实消化,努力创新技术。
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要抓住机遇,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农业、能源、交通、石化、医药、建材、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分阶段开放外国电信部门,既开放其服务范围,又开放对电信企业的外国直接投资。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鼓励他们投资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特别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进外资应多向该地区倾斜,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创建更宽松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辽宁大学经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赵桂芝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对策胡代光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吕有志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国际市场》2010年0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