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业工作心得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水产业工作心得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水产业工作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一、2008-2011年及2011年工作总结(一)2008-2011年水产业取得的主要效2008年以来,全区水产业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通过精心组织,成功实施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渔业建设、三项工程等渔业科技项目,使全区渔业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高效渔业面积增长迅猛。

由于区域规划调整导致全区养殖总面积有所减少,至2011年末,全区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万亩(其中池塘4.2万亩,网围5万亩,稻田6.9万亩),累计生产水产品产量13余万吨,4年创渔业总产值26亿元。

同时,通过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高效渔业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至2011年,全区高效渔业面积达11.98万亩,已超过养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

水产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以渔业科技入户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技术培训,4年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8期,累计培训1.8万人次。

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辐射和带动渔民改革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实现增产增效,并先后建成了新科甲鱼繁育中心、微孔增氧示范基地、水蛭大王科研中心、昌盛特种水产、振友特种水产、金水湖蟹业、来龙泥鳅养殖基地、国禾农业等一批生态渔业示范园,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高效渔业的快速发展。

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抓,切实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先后50余次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较好的成效。

省组织的多次抽检结果表明,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而且王官集渔场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健康养殖示范场”。

渔民合作组织建设卓有成效。

在区水产品产业协会的引导下,全区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至2011年,全区共建立各类渔民经济合作组织38个,有影响的水产经纪人200多名,全区基本实现了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

渔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提高养殖水平、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2011年水产工作取得成效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2011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现代渔业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全区渔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现将2011年水产工作总结如下:1、高效渔业面积持续增长。

今年我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万亩,其中池塘养殖4.2万亩,网围养殖5万亩,稻田养殖6.9万亩,预计水产品总量可达3.2万吨。

在养殖总面积中,高效渔业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达11.98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74.4%,比上年增加了10.9%。

2、科技入户工程顺利开展。

今年我站继续承担省级科技入户工程,惠及渔业科技示范户418个。

在实施过程中,对照实施方案,狠抓落实,各个科技入户指导员都能深入到塘口进行现场指导,尤其是今年草鱼病害发生和旱情严重时期,指导员更是加大了下乡指导的频率。

在强化技术指导的同时,发放科技图书及资料5000多份,发放书籍、饲料及渔药等物化补贴17.8万元,报送并被采用信息80余条,有效地推动科技入户工程的顺利实施。

3、渔业示范园建设规模有所扩大。

在已建立的羽佳辉盛、国禾农业、金羽佳、新科甲鱼、振友特种养殖等高效渔业示范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有金水湖蟹业和昌盛特种水产示范园建成投产,而且均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中金水湖蟹业已在黄墩镇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养蟹热潮。

示范园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业快速发展。

4、水产品加工业有新的突破。

由新渔人科技公司投资兴建的水产品加工厂已进入厂房建设阶段,一期3000㎡的厂房年底即可完工,明年上半年可进行设备安装和试投产。

该厂的投产,有望填补我区水产品加工的空白。

5、技术培训扎实有效。

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生产一线,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累计培训3300人次。

(三)存在问题1、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用于设施建设和改造投入明显不足。

特别是去年“9.7”暴雨和今年春夏干旱期间,保障能力的低下显而易见。

同时,池塘淤积老化严重,稻田养殖规模萎缩,养殖效益不高,功能作用和应有的效益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渔业产业化进程依然缓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水产业的发展仍属于资源利用型,渔业经济的增长,还是来源于资源潜力的发挥,水产业良性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影响养殖效益的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水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几乎是空白,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应有的效益优势发挥不出来。

三是品牌创造滞后,产品知名度低,既无名牌更无知名品牌,缺乏产品竞争力。

3、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实施秸杆禁烧后,部分农户将秸杆堆入河道,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严重影响池塘用水安全,水域环境受到威胁,每年都有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发生。

4、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

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着起步晚、起点低、功能小、合作不紧密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有的流于形式,还有的不会合作的现实,应有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四)主要措施1、加强监管,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对高效渔业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等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目标都能按照序时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

2、完善措施,提高水产业科技含量。

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镢鱼套养、小龙虾养殖从无到有,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微孔增氧技术、池塘硬质护坡技术、甲鱼繁育技术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水蛭养殖名列全省前茅。

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高效渔业的快速发展。

3、注重引导,加快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步伐。

为了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尽快把分散的渔业生产者联合起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水产品产业协会的带动下,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组织38个,而且已在渔业生产、流通及水产品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苏宝合作社的微孔增氧技术、新科合作社的甲鱼繁育技术、王官集天然湖合作社的池塘硬质护坡技术等均走在全市前列,长威合作社的水蛭养殖更是名列全省前茅。

4、项目带动,促进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实施高效渔业、科技入户、水产三项更新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育大蟹、蟹套鳜、小龙虾、甲鱼养殖等特色渔业为抓手,实施品种改良,优化养殖结构,目前养殖品种已达20多个,高效渔业面积占总面积的74.4%。

5、强化培训,提高科学养鱼水平。

利用农闲时节和渔业生产关键时期开展培训,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有关乡村、塘口,开展以病害防治实用技术和小龙虾、鳜鱼、甲鱼等养殖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工作。

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2期,培训养殖户3300多人次,印发各类实用技术资料5000份。

二、2012-2016年及2012年渔业发展规划(一)2012-2016年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水产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我区水产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产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区水产生产现状和特点,现对2012-2016年水产业发展提出如下规划意见。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抓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生态渔业、和谐渔业建设步伐,着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一步培养壮大水产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发展思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环境友好,生态和谐。

工作重点:做好“新”、“特”、“好”三篇文章。

①突出一个“特”字,打造四大特色板块。

一是以长威合作社的水蛭养殖为基础,重点在曹集乡及其周边地区发展水蛭养殖,形成水蛭产业特色板块;二是以新科合作社的甲鱼养殖为基础,重点在蔡集镇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甲鱼养殖,形成甲鱼产业特色板块;三是以来龙泥鳅养殖为基础,重点在来龙、新庄等乡镇发展泥鳅养殖,形成泥鳅养殖特色板块;四是以稻田养殖基础,重点抓好黄墩镇浅水生态养殖,形成浅水生态养殖特色板块。

②突出一个“新”字,推广四项生态养殖新技术。

一是发挥王官集“健康养殖示范场”的优势,推广池塘健康养殖新技术;二是发挥关庙连片池塘的优势,推广池塘套养泥鳅、鳜鱼、翘嘴红鲌、甲鱼、黄颡鱼等小品种新技术;三是发挥已建成的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的优势,推广节能环保、循环渔业新技术;四是发挥骆马湖水质优良的优势,在湖区推进蟹套鳜、养大蟹以及健康养殖新技术。

③突出一个“好”字,谋求四个新突破。

一是在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加快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其在名优特新品种引进、产品销售、饲料供应、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二是在休闲渔业上求突破。

在新庄、黄墩、王官集等乡镇建设3个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渔业科技示范园。

三是在设施化温室养殖上求突破。

计划建设2个设施化养殖温室,在延长养殖品种生长期、提高产量的同时,实现名优品种四季均衡上市。

四是在水产品加工上求突破。

通过整合资源和招商合作,建设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零突破。

(二)2012年水产业发展计划1、发展思路2012年水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环境友好、生态和谐。

在巩固和稳定现有水产养殖规模的同时,着力做好鱼池标准化建设;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实施品种改良,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努力推进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质量;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积极开展渔业节能减排,推行循环水养殖和养殖水达标排放,发展环境友好型渔业;建设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水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水产品品牌,增强水产品竞争力,实现增收增效。

2、主要目标任务①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稳定在16 万亩,水产品产量3.3万吨,渔业产值达7亿元;②高效设施渔业面积稳定在12万亩;③加大新品种引进改良力度,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引进1-2个名优新品种,逐步扩大名优品种养殖比例,实现养殖结构优良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