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阜阳市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简介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总生齿900万人,面积9775平方公里,耕地58.5万公顷。

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阜南、颍上四县及颍州、颍东、颍泉三区。

是安徽省生齿最多的城市,乡村充裕劳动力200多万人,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

阜阳历史悠长,名流辈出。

这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故乡,墨客嵇康的桑梓。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各人"中欧阳修、曾巩、苏轼曾在这里为民多年。

区内奇迹遍及,人文蔚盛,交相照映。

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小张庄和八里河南湖公园先后被团结国情况庇护署定名为"全球500佳"。

阜阳交通便利,七通八达。

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贯串全境,与商阜、漯阜、青阜、阜淮四条铁路在境内组成"米"字型框架,间接与陇海、京广、京沪等铁路支线接轨,形成八线引入、五路交汇的铁路网,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铁路关键。

4C级阜阳民航机场可升降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路。

东连京沪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正在扶植;山东东营至香港高速的紧张构成部门阜六高速公路将于2006年建成通车;合阜高速公路也将在"十五"时期建成通车。

境内淮河、颍河、泉河、茨淮新河等六条航道可入江达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

阜阳天气适合,资源丰厚。

这里天气暖和,四时清楚,雨量适中,光照充沛。

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全国秸秆养牛树模基地和全国山羊板皮重点产地。

境内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储藏雄厚。

阜阳经济快速发展,综合气力逐年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是1992年以来,阜阳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外开放不竭扩大,城乡面目一日千里,人民生涯程度逐渐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周全发展。

轻工、纺织、机器、化工、食物、医药工业等已成为阜阳经济突起的收柱行业。

优胜的投资环境,使数百家"三资"企业、近千家内联企业瓮中之鳖,如日方升。

阜阳的经济发展硬环境日益完美。

市委、市当局下大气力管理经济环境,专门设立行政办事中心,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处事法式,提高行政效力,2003年全市共引进市外资金24.5亿元,招商引资实现了良性轮回。

阜阳生长潜力庞大,远景夸姣。

将来5至10年,阜阳人将依照"劣化一产、强化二产、繁华三产"和"扶植皖西北中心乡村"的整体思绪,努利巴阜阳建成地区性的优良平安农产品供给中古道热肠、加工制造业中间和现代商贸物流散集中央。

阜阳市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很是丰富。

主要有颍上谢桥的煤矿;颍上县淮河北岸陶坝子一带的铁矿;阜南、颍上2县淮河段数百万立方米的石英砂矿;界首、太和2县沙河道域地下的石油矿及遍及全市的制陶器用的胶黏土等。

泥土有棕壤土、砂礓黑土、潮土、水稻土。

丛林资源主如果由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夏绿林,境内约有银杏、泡桐、侧柏、香椿、桑、榆、柳、杨、槐等51科160多种树木3亿余株。

动物质源则有陆栖脊椎动物53科146种,如天鹅、鸳鸯、杜鹃、喜鹊、蟾蜍、黄鼬、刺猬、蛇、鳖、燕、雀、珠颈斑鸠、黄眉柳莺等。

阜阳市历史长久,人文蔚盛。

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郊区)为中心的南部开辟较早。

西周今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创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又呈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

由此地域观点逐步形成。

秦朝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

三国魏置阴郡。

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逆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

清为颍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改名阜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服务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一样阅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商朝为国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拥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

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跟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附属纷歧,构成了两个既互相接洽又相对自力的经济、政治、文化中间。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初次并为同一邦畿,"省谯县入亳州,觅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

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降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归入颍州管辖以内,构成了工具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泛博地区。

不但包罗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并且露今六安区域霍丘县的大部份地界。

1998年,亳州市划出为省辖市,2000年,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本日阜阳市的辖区格式为三区、四县、一市。

阜阳市历史久长,人文蔚盛。

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

西周今后,在今阜阳境内即确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又泛起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

由此地域概念逐步形成。

秦朝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

三国魏置阴郡。

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

清为颍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供职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一样履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商朝为京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

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从属纷歧,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初次并为同一国界,"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

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以内,形成了器械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恢弘地域。

不只包罗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局部地界。

1998年,亳州市划出为省辖市,2000年,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回亳州市统领。

明天阜阳市的辖区格式为三区、四县、一市。

胜景古迹文峰塔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四周。

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现,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未几。

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复兴阜阴文风。

塔为全砖构造,七层八边形,高31.8米。

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门路进口,有回旋梯道贯顶。

1、3、5、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2、4、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

塔为稀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构造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

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穿攒尖,造型朴实肃静。

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边,即巽方。

《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坤角"。

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纪录: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材,须建塔以镇之。

《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

疏来:"风既相随,无物不顺"。

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

故称"文峰塔"。

文峰塔既与"文"相干又极富玄门色采,该塔一些砖雕,有暗示吉利快意的长命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乞求的鲤鱼跳龙门,另有阳阳鱼图案。

这对研讨那时人们的思惟认识、审美心思和阜阳汗青等方面皆供应了形象活泼的名贵材料。

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火塔。

奎星楼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谯楼。

据传阴日登楼可看霍山,素交县志又称"视霍楼",俗称"三篷塔"。

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

浑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

全砖布局,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建时改铁制铃)。

凤舞而有容仪,前人觉得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子。

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穿。

一层晨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

"奎"、"壁"、"斗"均属二十八宿星座。

"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尾宿,果其"愚昧相钩,似文字之画",以是《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

《春春元命苞》更以为汉字发源也与奎星有关,说苍颉"俯不雅奎星圜直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水指掌,而创笔墨"。

《历代名画记》说:"奎有芒角,下主辞章"。

因为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络在一同,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敬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祷告当地文人辈出,文风兴盛。

颍州西湖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现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

因阜阳在北魏当前称颍州而得名,为唐、明、清历代名胜。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著名世界,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风景之美,四时俱佳,兜揽很多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骚人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

从宁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朝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台甫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勋绩,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上71名古代和远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

此中唐宋八人人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师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

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牝牡"。

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全国西湖之冠。

但后出处于黄河众多,西湖被泥沙挖平,旧日美景,已不复存在。

现仅存"会老堂"等建筑。

新的西湖在阜阳城西15公里处,周长11.5千米,湖面约5.74平方公里,水深1-2米,是在原三十里河的根本上兴建而成的。

湖中有岛、岛中有潭,绿柳盈岸,芳菲夹讲,花木扶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