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搭船的鸟》公开课赛课说课稿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搭船的鸟》公开课赛课说课稿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公开课说课稿雨后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平缓的流水、清闲的渔夫,美丽的翠鸟,这一切多么和谐,这也是课文《搭船的鸟》一课描述的情景。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笔法浅近、朴素、清新,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课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

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

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眼前呈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

学情分析:“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多么美丽的小鸟啊!”直抒胸臆的赞叹,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

“我”还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

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

教学目标:1.在练习交流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发现、质疑、合作交流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

4.通过学习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激发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突破策略:结合课前搜集的翠鸟的资料,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教师设计的形象的图片理解课文。

双向细目表:设计理念:“放手”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的核心思想。

在本课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我们班级学生爱思考质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思考质疑,主动说出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自主学习雨天船上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有方法,合作学习翠鸟的外形与捕鱼动作,同时,每一次学习都进行方法指导及单元学习主题“观察”的落实,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一、揭示主题明确学标1.课前积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罗丹学生快速背诵。

2.小结:生活中的美原来是靠我们——发现的!这也是第五单元的主题——观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搭船的鸟》落实的单元学习目标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课文时分析作者留心观察了什么,怎样观察的?3.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我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如何观察的。

我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

我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研读赏析探寻观察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出示学习要求:读读:和小伙伴合作读课文。

说说:作者都观察什么场景和事物。

方法指导——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小结:第一自然段:观察了雨天船上的场景。

第二自然段:观察翠鸟的外形。

第四自然段:观察翠鸟的捕鱼的样子。

2.了解旅途的环境(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作者观察到雨天船上的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理解: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我们坐在船舱里。

外面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说明见到翠鸟的原因: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环境描写:外面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拉、沙拉”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出示图片理解蓑衣: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

如何观察的:“沙拉、沙拉”地响——用耳朵听(板书)“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用眼睛看(板书)3.学习“翠鸟”的特点,体会观察的细致(1)提出学习要求:读:合作朗读课文2.3.4自然段。

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感受、发现、疑问。

画: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后来雨停了。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观察了翠鸟的外形:羽毛、翅膀、长嘴(板书)观察了翠鸟的颜色:翠绿的、蓝色、红色——彩色(板书)出示翠鸟的图片欣赏外形。

出示翠鸟与鹦鹉的对比图,感受:比鹦鹉还漂亮。

分析写法:先概括翠鸟的美丽,后具体介绍翠鸟各部分。

结构是总分。

看图仿写小白兔:多么()的小白兔啊!全身(),()的眼睛,()的耳朵,()的耳朵,()的尾巴。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从对翠鸟的外形的颜色美的描述,你对“观察”又有什么新认识。

——观察时要细致。

(板书)第四自然段: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翠鸟捕鱼时的动词:冲、飞、衔、站、吞体现动作敏捷: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欣赏翠鸟捕鱼的图片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对翠鸟的捕鱼动作的敏捷的描述,你对“观察”又有什么新认识。

——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

(板书)第三自然段: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站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引导思考:如果你看见这样一只小鸟站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疑问?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什么?——观察时要学会思考。

(板书)设计意图:教学时我努力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学习主人。

在理解课文部分,我设计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目标观察。

”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取长补短。

在学生汇报中,本着以学定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抓住翠鸟的样子及翠鸟是怎样捕鱼的两部分为重点,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演一演等方式进行学习,并适当指导朗读,让学生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我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读、说、问……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是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

三、回归整体,方法总结1.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搭船的原因,齐读课文。

2.讲解说明:篇捕点题,从“搭”可以看出翠鸟的聪明和对人类的信赖,这样写,使翠鸟有了灵性,体现了“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说说你课下搜集到的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师补充:全世界大约有90多种,大部分头大身体小尾巴短。

翠鸟喙长而厚实,它生活在水边,以捕食鱼虾为生。

4.说说你的收获?5.教师小结:(1)课文抓住了翠鸟的外形和动作来描述了翠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观察时:用耳、用眼、用心、细致、思考(3)总结写法:对事物外在样子的描述。

一般是静态描写,描写时要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好处是使事物形象具体,突出特征,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事物的印象。

6.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和小动物相处。

你能试着写写:爱鸟的标语吗?7.拓展欣赏:翠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

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光是听,我会忘记;光是听和看,我会记得一点点;我听看并用、提问或与别人讨论,我开始理解;通过听、看、讨论、实践,我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有亲自教别人的时候,自己才真正用有学问。

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导学功能,体现了知识问题化,学习探究化,本节课以读带读的形式,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读、说、议、评、写有效学习手段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碰撞。

板书设计:15 搭船的鸟羽毛:翠绿观察:外形:美丽翅膀:带点蓝色用耳用眼用心长嘴:红色细致冲飞衔站吞思考动作:敏捷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