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复习资料

班级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班级: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同学,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3.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4.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教育组织)。

5.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定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6.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7.学习指导: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8.学习动力: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9.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引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班集体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成员参加的各种活动。

10.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活动形式。

11.操行评定: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思想、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的评价。

12.班级文化: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13.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

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约束、引导作用。

14.班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约束、引导作用。

二、解答题(一)班级构建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

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目标一致的原则。

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目标、功能)1.维持班级秩序。

2.营造学习氛围。

3.形成班级合力。

4.学会自主活动。

5.提升生命质量。

(三)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发挥领导和管理班级的作用。

合理使用班主任的权力性影响力,防止放弃或滥用权力性影响力;坚持班主任工作的民主性。

2.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引导者。

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来自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协调者。

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包括:组织教师集体,虚心听取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反映;维护科任教师的形象;加强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与了解;组织和协调学生家长的力量;组织班委会工作。

(四)班主任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1.观念素养。

班主任要有民主观念、合作观念、责任观念、反思观念。

2.德性素养。

要有热心、爱心、耐心、宽容心、细心等。

3.能力素养。

要有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制力等。

4.知识素养。

应具备管理学和班级管理的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5.心理素养。

教师的管理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人格素质。

(五)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1.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包括对职业目标和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分析、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

2.参加专业理论学习。

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

3.参与专业合作交流。

这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4.进行教育实践反思。

包括班级管理叙事、教育札记、教育档案袋等。

5.开展班级管理课题研究。

(六)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1.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5.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七)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内容1.对班级的了解与研究:班级的基本情况,班级的思想品德状况,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与研究:学生本人情况(基本情况、身体方面、心理方面、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等),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情况(邻居情况、家庭坐落区)(八)观察法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观察法:是教师在学生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的方法。

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自然性和客观性,由此所得的材料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缺点: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等待有关现象的出现;观察到的材料大多是外部表象,因而很难精确地确定某现象的真实原因及其本质;观察的现象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观念、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1.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不先入为主,不把主观推测和客观事实相混淆。

3.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应通过多种渠道,在多种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是获得的信息更真实。

4.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

(九)班主任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心理偏差)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2.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某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3.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识记情况,仅仅凭一般经验、少量而不可靠的信息加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4.态度定势(刻板印象):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

(十)班集体的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

4.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5.共同的活动。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一)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制定班级管理规划。

2.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3.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十二)确定班级目标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班集体目标是全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2.激励性原则。

激发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鼓舞大家为实现这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

3.中心性原则。

班集体目标是班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工作要以它为中心。

4.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不可操之过急。

5.可行性原则。

要实事求是。

(十二)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应注意的问题1.计划的目的性。

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

2.计划的整体性。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还应有所侧重。

3.计划的现实性。

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

4.计划的具体性。

具体、细致。

5.计划的灵活性。

客观情况有变时要使计划适应新情况。

5.计划的群众性。

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老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十三)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计划。

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3.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4.学生座位安排。

5.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

6.根据学校要求,组织评比工作。

7.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

8.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

9.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

(十四)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强调结果过程)(十五)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对中等生的界定:是指智力正常而实际学业成就与根据其智力潜能所期待达到的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又未达到显著程度的那部分学生。

中等生学生的一般特点:1.遵守规范;2.性格相对内向,习惯于自信处理问题;3.甘居中游,缺乏竞争意识;4.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毅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5.智力正常,有一定的潜力。

中等学生的教育策略: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2.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时间和空间;3.进行学习指导;4.积极争取并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十六)成绩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界定:学习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

积极因素: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缺点和困惑:1.成就动机严重困扰;2.人际交往的困惑;3.心理承受力较弱;4.嫉妒心、虚荣心相对较强;5.自负、焦虑等。

教育建议:1.要做到重用与教育、表扬和批评相结合;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3.指导学生自我调节情绪,使之处于良好状态;4.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

(十七)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后进生的界定:指学业成绩或道德品质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后进生包括学业不良学生和行为偏差学生,一个后进生可能仅仅是某一方面暂时落后,也可能两者兼有。

特点: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

转化后进生的总体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重要前提。

2.全面、综合地了解后进生各方面情况,对后进生形成主要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对症下药。

3.人格系统问题和学习能力问题共同解决,相辅相成。

4.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启发其自身想要改变的愿望,争取家长的共同配合矫治。

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后进生转化的支持性力量。

6.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矫治和帮教,阶段性总结和鼓励,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

(十八)学生学习指导的内容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

4.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

(十九)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1.学生的预习与指导:(1)端正预习态度,激发预习兴趣;(2)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3)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4)明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