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张先《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1]
张先[2]
(990-1078)北宋词人。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3]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向下片的美好期待。
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
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
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
“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有“愁醒”之意。
“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
“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
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
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
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
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
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