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环境监测: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壤性状、污染历史及现状
• 测定方法:与水、空气相同或相似
重量法 容量法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法 色谱法
• 结果表达:烘干土为基准—— mg/kg(烘干土样)
环境是一个整体,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 会在大气、水和土壤等各部分中进行迁移、 转化运动,从而影响整个环境。因此,土 壤监测必须和大气、水体和生物监测相结 合面、客观地反映实际。
(GB/T18407—2001);
• 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NY5020—200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 ,mg/kg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土壤pH
自然背景 <6.5 6.5~7.5 >7.5 >6.5
镉 汞 砷
项铜
铅 目铬

≤ 水田≤ 旱田≤ 农田≤ 果园≤
六六六 ≤
0.05
滴滴锑 ≤
0.05
0.50
1.0
0.50
1.0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GB/T18407.1—2001) ,mg/kg
项目
总 汞≤ 总 砷≤ 铅≤ 镉≤ 六价铬≤ 六六六≤
pH<6.5 0.3 40 100 0.3 150 0.5
指标 pH=6.5~7.5
0.5 30 150 0.3 200 0.5

(三)、土壤样品采集
一)、土壤采样特点 1、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的混合物,主体是固体,
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易得到混合,所以样品往往有很大 的局限性。
2、在一般的土壤监测中,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 往大于分析误差,结果的分析值之间相差10-20%是不奇 怪的,有时还会相差数倍。所以,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 要格外注意样品的合理代表性,最好能在采样前通过调查 研究,选择采样单元,合理布设采样点。
pH>7.5 1.0 25 150 0.6 250 0.5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重点包括:
• 监测布点 • 监测项目 • 预处理方法与监测方法
土壤污染物测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监测项目:金属、非金属、有机物 • 土壤监测的特点——样品的代表性问题 • 要重视采样前的调研工作 • 采样前应调研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情况、土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5.1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介于大气圈、岩石 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环境中 特有的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和发展。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化肥、农药、污水灌溉等的不合 理的施用,使土壤污染加剧,质量趋于恶化,并直接影响 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如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污 染事件就是如此。该地区引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使土壤 受到了严重的镉污染,致使生产出的稻米也含有镉,因而 使数千人得了骨痛病。
≤ 水田≤ 旱地≤
0.20 0.30 0.30 0.60 1.0
0.15 0.30 0.50 1.0 1.5
15
30
25
20 30
15
40
30
25 40
35
50 100 100 400
35
150 200 200 400
90
250 300 350 500
90
250 300 350 400
150 200 250 300
污染物种类 生物类污染物
农药
放射性污染物
3.其它调查 土壤污染的危害
• 作物减产 • 食品品质下降 • 水环境质量退化 • 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 生态系统退化 • 食物链污染
土壤污染的特点
• 隐蔽 • 难恢复 • 后果严重 • 持久性强
二、土壤质量标准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四)、土壤有机质

(五)、土壤水和空气

二、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 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式目前还不统一,有几种方法,但我国 用得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壤样品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偏差表示。即:
B = x±2S
5.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的监测项目
物理指标: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孔隙度、容 重、温度、毛细作用等;
生物指标:土壤动物如蚯蚓数量、微生物种群、 土壤酶等;
化学指标:酸碱性 、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有机质、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 毒非金属、氟化物、农药残留量、石 油及其产品等。
(一)、土壤优先监测物
(二)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地球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逐渐破坏成 疏松的、大小不等的矿物颗粒(称为母质)。
而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等多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演变而成的。
土壤组成很复杂,总体来说是由矿物质、动 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固、 液、气三相组成的。
(一)土壤矿物质 图5.1-1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质:它是各种岩石经受不同的 物理风化,仍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 次生矿物质:它大多是由原生矿物质 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 (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矿物质元素的相对含量与地球表面岩
石圈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相似。 岩石圈和土壤的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含量 见表。
• 土壤监测的目的
土壤污染事故调查; 背景值调查。
一、资料的收自 社集然 会环 环与境 境调查
1.资料收集
土壤类型


背景值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地下水


地形地貌


2.污染源调查
•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
• 人为污染源: 农药、化肥、污灌气、
液、固迁移
重金属
化学污染物
硫化物 氟化物
二)、污染土壤采样点布设 由于土壤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所以
应多点采样并均匀混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土壤中氧、硅、铝、铁、钙、钠、镁、钾八大元素约占96%以上,其余 诸元素含量甚微,称微量元素。
(三)、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粒径的大小影响着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 和解吸能力。
土壤机械组成的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 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国际制采用三级分类法, 即根据砂粒(0.02—2mm)、粉砂粒(0.002— 0.02mm)和粘粒(<0.002mm)在土壤中的相对含量, 将土壤分成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四大类和 十二级,而我国将土壤质地分为三组十一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