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复习进程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复习进程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

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创设情境式导入。

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一年级《找规律》,课前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间隔排列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而后,通过“兔子、蘑菇、篱笆、手帕”为学生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孩子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这种方式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例如,四年级下册《梯形的认识》,在导入时,我直接呈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梯形实物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几个实物图的相同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很快就认出梯形来,此时,我又问,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立马回答说:“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底和高呢?”,于是我回答说:“当然有啦,不过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一些不同,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入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讲故事式导入法。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

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例如,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

我趁机告诉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

以旧引新式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五年级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将整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设悬念式导入法。

课堂上经常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四年级下册在教学三角形特性这节课之前,我们学校正在做教师宿舍,上面的屋梁是人字形的,上课前,先带学生去看看是什么形状的,然后问:“你们知道这屋梁为什么是人字形的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交流、猜测原因,随即指出,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课之后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这样从学生不太注意的日常生活入手,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记忆深刻,学习效果也很好。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种,如实物演示、类比迁移、实际操作、做游戏等等,远远不止以上的物种,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和谐、愉悦教学氛围。

艺术的新课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只要我们是教育的有心人,一定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注入鲜活的能源。

总之,导入方式,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堂课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课堂导入设计应针对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符合教材的科学性,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学专长,不可马虎行事。

本文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作用、基本要求、原则及导入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一)集中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上课的一开始,小学生都坐不定,精神还沉浸于课间十分钟的玩耍中,这时候教师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迅速集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

扬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在总结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

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只有的特征,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上课的开始,教师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认识数学价值。

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四)对新知识的迁移。

系统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迁移的基本条件。

教师在设计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作好铺垫,也易于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类,建够新的知识网络。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课堂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的成分,所以在上课开始,教师应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注意力吸引过来,通用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老师走。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爱学。

因此,导入新课的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三)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必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选择的方法就不同。

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故弄玄虚,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的教学环节。

(四)导入应有相关性。

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

不像其他科目的内在联系不大,所以学习数学要循序渐进,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教师有必要把与新知识有关连的旧知识复习一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

三、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

在具体教学与导入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用生活引出数学,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

(二)形散而神不散,注意课堂的前后呼应。

既然导入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点滴滴和国内外大事都可作为素材,所以导入的表达形式以通俗文体和日常语言为宜,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

要形散而神不能散,所举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这会导致主题的不明确,从而削弱内容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紧密联系,以课文主要知识点为线索,将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并巧妙灵活地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入问题中,做到既具备数学思想又不乏趣味和生活气息。

(三)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及性格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相融合。

既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既富于哲理,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

总之,要从小学学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

(四)渗透学法指导。

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数学"比"学会数学"更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以及数学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

在章节导入中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用到哪些方法,以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的一开始,教师就直接点明本课所将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只要的导入方法叫做直接导入。

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一读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都可采取直接导入法。

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时,一上课就出示课题,让学生自由的说: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你知道了跟它有关的什么事?会在哪里见过它的存在?……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三角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有的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明白为什么很多的大桥和有些房子的房顶会是三角形呢?……这样的新课导入一开始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明确这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和怎么学,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各项学习目标,更好的调空自己的学习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