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演化
原恒星的形成
原恒星被认为形成于星际介质中。
广阔的恒星之间的空间存在着气体和尘埃。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
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
称为“星云”。
而星云在适当的条件下便孕育着原始的恒星。
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氮气,还有少量的尘埃。
星云的温度很低,约100K左右。
在忽略旋转,,磁场等因素的前提下,由于温度低,向内引力作用超过向外的压力星云将塌缩,星云塌缩的最小质量称为jeans质量。
当星云质量大于jeans质量时,星云的热压力不足以抵抗引力,便发生塌缩,并分裂成小云块,随着密度的升高,jeans质量下降,星云不断碎裂,持续时间(f- f时标)约为几百万年。
随着密度的上升,核心区域变得不透明,温度迅速上升,金斯质量增大,星云停止分裂。
开始塌缩,形成原恒星。
原恒星以Kelvin-Helmhotz 时标收缩,自引力势能转化为内能,温度进一步升高。
随着温度升高,原恒星逐渐达到准流体静力学平衡的慢收缩阶段。
此时虽然原恒星内部温度升高但还没有达到H点火的温度,称为前主序星阶段。
前主序星演化
在最开始的百万年里,因星体内部的温度很低,不透明度比较大,星体内部完全对流传能。
随着坦缩不断地进行,核心温度逐渐升高,不透明度下降,形成一个辐射核心。
当辐射核心大到一定的程度,能量能够从对流包层传输出来,光度增加。
直到核心氢燃烧开始。
进入零龄主序(zero-age main sequence star)。
恒星的光度温度有所增加,半径略微减小。
前主序星的有效温度与半径,光度与有效温度的关系为:
在H-R 图上的演化是一条斜率为12/5的斜线
半径随时间的演化为:
随着天体坍缩,有效温度、光度均在增长。
具有不同质量的原恒星形成不同质量的恒星,在形成过程中,在H-R图上沿不同的路径演化。
质量越高的恒星,其原恒星演化到主序的时间越短,在主序上的位置越高.
当原恒星温度升高到点燃H,核心的H燃烧,则进入主序星阶段。
主序阶段演化
恒星到达主序,热核反应(H燃烧)开始进行,成为零龄主序恒星,光度约为现在太阳光度的2/3。
后恒星略微收缩,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称为主序星。
主序星阶段的演化为
1 零龄主序(main-ZAMS) zero age main sequence star, 刚刚开始核心H燃烧的恒星,在H-R 图上占据主序带的最左侧。
2主序演化时标—核反应(4 H→4He +γ) 时标。
显然恒星的质量越大,在主序阶段的寿命越短。
3 随着核反应的进行,核心区的H 元素丰度逐渐减小,直至枯竭,全部转变成4He。
4演化路径:随核反应的进行→核心区粒子数n↓→P↓→核心收缩R↓→核心区温度T↑,核反应产能率ε↑→光度L↑→包层压力P↑→恒星半径R↑。
主序后演化
当恒星进入主序星阶段后,既满足流体静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条件,除了化学丰度之外,它们的结构和演化就完全唯一地由初始质量决定。
这叫做Russell-Vogt 原理。
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有差异。
根据恒星演化的最终方式不一样,按质量大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大质量恒星(> 10倍太阳质量)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2中等质量恒星(2~ 10倍太阳质量)形成碳氧白矮星。
3低质量恒星(< 2倍太阳质量)形成氦白矮星。
H枯竭后的演化
无论大、中、低质量的恒星在演化过程中都面临着核心氢燃尽的情况,但小、中、大质量恒星在这阶段的演化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中等质量的恒星如果H燃烧形成的He核心如果氦核心质量Schönberg-Chandrasekhar 极限质量,核心在不断地塌缩释放引力能,升温,因镜象法则,外包层在不断地向外膨胀,恒星离开主序在H-R图上向右移动,对应着Hertzsprung gap。
后因包层继续膨胀,恒星表面的温度下降到T e<7×1000K,内部出现部分电离区,使得外层绝对梯度下降,从恒星表面向内形成对流包层,逐渐向内延伸,在H-R图上几乎沿着Hayashi line垂直攀升,进入红巨星(RGB)阶段。
对于低质量恒星,核心H枯竭,体积膨胀,恒星离开主序在H-R图上向右移动,对应着亚巨星支。
低质量恒星在壳层氢燃烧的过程中,恒星可以始终处于HE和TE,在H-R图上演化不存在Hertzsprung gap。
在亚巨星支核心质量在缓慢的增长, 并伴随着不断地收缩,而包层不断地向外膨胀。
使得燃烧壳层越来越薄。
氦核心达到简并,同时包层因温度降低,出现大规模对流,在H-R图上几乎沿着Hayashi line垂直攀升。
恒星此时开始红巨星支(RGB) 演化。
红巨星阶段的演化
进入红巨星阶段后,对于低质量恒星:
随着壳层氢燃烧的进行→简并的氦核质量在不断增大→核心缓慢的收缩→红巨星半径、光度不断地增大. 高光度意味着壳层氢燃烧越迅速→使得核区质量更迅速的增长→随光度增长,红巨星演化越来越迅速,氢燃烧壳层的质量越来越小(薄)→因光度增长,说明,氢燃烧产能率增加, 壳层温度越来越高,导致简并氦核温度越来越高→当攀升到红巨星支的顶点,氢燃烧壳层的质量只有10-3M⊙,光度L = 2000 L⊙, 氦核质量约为0.45 M⊙,核区温度接近108K,氦被点燃,因为简并物质的核燃烧不稳定,导致氦闪(helium flash)。
RGB演化结束。
对于中等质量的恒星核心到达氦点火温度时,仍然处于非简并状态,不经历氦闪。
在氦燃烧阶段演化
对于低质量恒星氦闪只持续几秒钟。
这巨大的能流几乎全部被外围并包层吸收,使其急剧膨胀。
但并不导致星体的爆发与瓦解。
它使星体的光度增长几百倍以上,表面温度下降并不多,半径增长几十倍以上。
在HR图上,它呈现为一颗光度几乎竖直急剧上升的红巨星(星等增亮两、三个星等),氦闪结束后,这类小质量恒星光度下降到大约100L⊙左右,在平稳核心氦燃烧阶段,它们进入H-R图的水平分支(简称为HB分支)阶段。
水平支的恒星其包层内部出现氦,氢的部分电离区,动力学不稳定,形体大规模脉动,表现为RR Lyrae variables.
对于中等质量的恒星不会发生He闪。
He燃烧开始阶段主要的核反应为。
随着C12丰度的增加,反应,也会大规模的进行。
在He燃烧阶段的大
部分时间内,核心半径R变化非常小,它非常缓慢地增加,直到当He丰度X下降到0.3,只是在He燃烧的最后阶段(X<0.1),核心收缩,He核心R明显地下降,应注意对流超射会影响恒星的演化,这是因为在中心氦燃烧期间,对流扩大了对流核心。
进入水平支阶段。
渐进巨星支与热脉冲
核心核燃烧尽后进入渐进巨星支阶段。
其过程如下
核心He枯竭(CO核)→R c↓→T c↑→壳层He和H燃烧→L↑ R↑ T↓。
在H-R图上,恒星向右上方再次攀升成为红超巨星。
在H-R图上当恒星移至渐进巨星支顶点:恒星壳层He闪(不稳定燃烧)→恒星脉动(热脉冲)→ 抛射红巨星的包层(25%-60%质量)→行星状星云+ 高温简并CO核心。
其中热脉冲的基本图像为:在氦燃烧壳层的上面,氢被点燃→
→氢、氦燃烧壳层的热核聚变反应
→使星体外包层膨胀、冷却
→脉冲放大
→氢燃烧壳层熄火、氦壳层增厚平稳燃烧
→星体收缩、直到H具有足够的温度
行星状星云与白矮星
在H-R图上当恒星向左方移动。
内部过程:核心收缩→T↑行星状星云向外弥散CO核心坍缩成白矮星。
白矮星冷却:在H-R图表现为,恒星向右下方移动。
内部过程:白矮星冷却→黑矮星.
白矮星比通常的恒星要小很多,质量与太阳差不多,大小与地球比较接近。
其物态组分与理想气体完全不一样,靠电子的简并压力抗拒引力的作用,来维持天体的结构。
行星状星云:低质量恒星在死亡时抛出的气体包层,受到中心高温白矮星的辐射电离而发光。
通常为环形,年龄不超过50000 yr。
大质量恒星(M>12 M⊙)与超大质量恒星(M > 25 M⊙)的
演化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O型星→蓝超巨星→黄超巨星→红超巨星→超新星
超大质量恒星的演化:O型星→蓝超巨星→红超巨星→WR星→Ib/Ic型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总结
通常恒星演化要经历:
• 核心氢燃烧的主序星阶段(Main Sequence )
• 核心氢燃烧枯竭后的红巨星阶段(Red Giant Branch )
• 经历氦闪或不经历氦闪进入核心氦燃烧的水平支阶段(He core flash,Horizontal Branch )
• 核心氦燃烧枯竭后的渐进巨星支阶段(Asymptotic Giant Branch )
• 热脉冲形成行星状星云和白矮星;或者进入碳主序
•大质量恒星形成洋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