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我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及学习后的改进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卷考试、观察、检测等手段,通过学习我觉得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评价机制。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评价要“遵循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适应地理学科教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调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地理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以往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地理教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等等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新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
指导学生收集个人的地理学习作品及成果,建立档案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
档案通常在开学初建立起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类装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读书笔记、文章以及手工制作的成果等。
如:我的制陶和造纸作品、我收集的地理小故事、我制作的成语卡片、我画的大运河示意图、地理长河中我的画卷、我出的一期地理专刊等等。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档案袋认真维护保管,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评。
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
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成绩稍差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老师也可以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档案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汇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推广很有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此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同时,档案袋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
特别是对那些爱动手的学生,则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二:个人学习资料册评价。
地理课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经常需要学生针对某些地理问题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以弥补课本内容的局限。
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或图书查找,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影印资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实物资料。
并且按照查找资料的内容分类整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地理人物或按照地理事件的分类装订成册。
上课前使用它起到预习作用;课后重读,可以起到复习作用;平时多浏览,更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
个人学习资料册和档案袋的区别是:档案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资料册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
坚持个人学习资料册的使用,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从中锻炼了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学习表现评价。
例如: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及主题活动的表现等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评议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合作,使学生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纪律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
可以采取民主评议,即小组评议与任课教师评议相结合,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持续激励式评价。
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参加校、区、市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并且把期末成绩折合成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的各种评价方式,特别是档案袋评价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坚持实施之后,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又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新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评价要为教学服务,推动教育的发展,推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就是要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快乐,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励、推动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给出,教师充当着裁判者的角色。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但不再是独裁者。
教师与学生科学学习交往的时间虽然很多,但还是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空白。
况且,每个教师总是会受心情等主观因素制约,影响评价的客观、公平。
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人参与学生评价的方法。
例如学生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后,让同组同学评一评自己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参与课后调查、实践后,让家长或接触的社会人员来评一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作为能动、鲜活的个体,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有看法,因此,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评一评。
这样,同学、家长、社会人员、教师和自己都成为了学生的评判者。
通过这么多人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再合并这些人的评价结果,我想应该比以前只有教师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评价学生以一张试卷定好坏。
其他人也只看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评判学生。
这样其实不能如实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真实情况。
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一路里是认真的,取得优秀成绩是必然结果,获得他人表扬是理所当然。
而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偶然一次取得了优秀,也被人赞扬,这样就使这部分学生淡化了自己的缺点,一直抱着不努力学习也能取得高分的侥幸心理,不能扬长避短,从而荒废学业。
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勤奋刻苦,因一时疏忽,失去了优秀,就被人认为是差。
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灰意冷,丧失了恒心与信心,平常的表现也一落千丈。
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增加了一些评价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1、跟踪评价。
既然试卷评价遗漏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就要跟踪学生的发展轨迹进行即时、即现评价。
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作业袋,把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放进去。
例如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他人对自己的即时评价,课堂、活动中自己的问题、想法和独特见解等,标好日期,都收入到作业袋中。
看着沉沉的作业袋,也就显示了学生深深的科学历程。
2、作业展评。
科学课的作业,根据课程特点,主要是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小制作、实验报告、调查资料等。
这些作品是反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我把每次课文中的实践性作业都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不管好坏都要上交。
例如《热气球》一课,布置学生制作竹蜻蜓,学生作品交上来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竹蜻蜓成功升空,学生的评价也就出来了。
再如《听不见的声音》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超声波的资料。
然后,组织召开讨论会。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过程中,作业好坏也就出来了。
这种作业,都不是直接给出评价,都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实际应用中自己显现出成绩来,然后把所有资料存入作业袋。
其他学生在观赏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作品的优劣就一览无疑。
而每位学生通过展览,能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取长补短。
这样的评价,无须一句话,就对学生以激励或鞭策。
3、口试或笔试相结合评价。
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知识还是要记忆的。
我在每节课前或后,会找来同学,以口试形式及时测试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在单元结束后,记忆内容较多时,以小练习等笔试形式进行评价。
4、评语评价。
成绩报告单的评语,让同学从冷冰冰的等级分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评语中有表扬,有鼓励,同时饱含着老师的期盼之情。
科学课中,同样可以用评语评价。
我设计了如下这张评价反馈表。
在师与生、生与生、家长与学生中都可以用。
长辈的评价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同学间评价为了避免互挑毛病,影响团结,以发现对方优点为主。
学生自我评价,参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表现,可写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新标准说: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
需要对学生作出以上评价,要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时机。
首先要改革终结性评价的内容。
不能单纯考查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要增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题目。
要屏弃一些狭窄的单一性答案的题目,增加开放性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追求试题答案的多样性、新颖性和独创性。
要打破试卷的狭窄性,注重科学知识的延伸性。
甚至可以出现一些学科间整合的题目。
例如:《植物和环境》一课,调查校园中树木的生长情况,学生不但要考察树木的现状,而且要运用旧知分析形成现状的原因,更要注意形成原因的多样性。
这样的评价内容,体现学科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注重题型、时间的开放和地点的开放。
其次,更加应该重视学生参与整个学习科学的过程的评价。
如在参与实验操作时,表现出来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参与情感、闪现出来的独特见解、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领导能力;在常态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等。
汇总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显示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才能。
对这些及时点评,才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例如:《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一课,观察和记录教室内一周的气温变化,则不仅要检查学生分析的结果,更要检查学生是否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记录温度,小组的同学是否能互相提醒,合作精神好不好。
就是加强过程评价,削弱结果评价。
不遗漏学生每一刻的每一个优点,让它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通过老师、同学的即时评价,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听到赞美自己的声音。
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到快乐无比。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快乐中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快乐中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