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考生注意:1.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意义。

B.因为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审美需求层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论证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能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学艺术的功劳。

C.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同时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焦虑。

D.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融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 材料二:约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

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郑州晚报》)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4.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阳历),又被人们融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成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近九成接受调查者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次”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清香楼主聂鑫森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

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

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

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法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

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

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

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

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

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

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

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

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