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化工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定位从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作了较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染及防治和固体废物的处置及利用;另外涉及噪声及其控制、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介绍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化工清洁生产的最新领域。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为:(1)在大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是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开设的环保素质教育的基础课。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

(3)提高学生解决自己所学专业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积极推动学生提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提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和平顶山环境现状,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化工废水、废气、废渣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增加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职业岗位标准1、岗位分析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有关方面的岗位和技术等级标准,分析得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专业岗位分析见下表。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职业岗位分析表2、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化工环境保护概论的具体工作项目,归纳出分析工作任务和行为见下表。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三、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由此可知为何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实质,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努力;了解大气、水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和其他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的各种对策和防治措施;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了解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背景、框架以及运行模式和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本课程同时使学生养成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采取科学的态度,努力培养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2、课程具体目标(1)使学生在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有所认识,了解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2)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我国在生态系统、人口、资源、农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3)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及污染防治与控制技术。

(4)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

(5)使学生了解ISO14000系列标准与清洁生产。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阐述,并且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灵魂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以及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课程内容(一)“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知识模块标注[1]、[2]、[3]的意义如下:[1]:掌握;[2]:理解;[3]:了解模块 1 第一章总论认识环境[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掌握化工与环境保护[3]模块 2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1]掌握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2]模块 3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及化工废气治理了解大气与生命的关系[2]掌握化工废气的来源与危害[1]掌握气态污染物的治理[1]了解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方法[1]典型化工废气治理技术简述[2]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1]模块 4 第四章水体污染防治与化工废水处理认识水体污染[2]掌握化工废水的处理技术[1]认识典型的化工废水处理[1]认识水体污染的综合防治[2]模块5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化工废渣处置认识固体废物[2]典型的化工废渣处理[2]了解污泥的处置[3]了解城市垃圾处理[1]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2]块6 第六章化工清洁生产技术与循环经济了解清洁生产基本知识[1]典型化工清洁生产案例[2]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1]模块7 第七章噪声控制及其他化工污染防治噪声及其危害[2]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1]其他化工污染防治[1]模块8 第八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化工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1]环境立法与环境标准 [1]环境监测[1]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保护与化工可持续发展[2](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模块1 第一章总论重点: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化工污染防治途径难点:环境的概念、化工污染防治途径模块2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重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生态规律在环保中的应用难点:生态系统、生态规律在环保中的应用模块3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及化工废气治理重点:大气结构与组成、废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主要废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化工废气的特点、常用的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方法、粉尘的控制与防治、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常见废气治理技术、国内石油化工常用工艺废气治理技术、有机废气治理技术、控制大气污染源、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难点:常用的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国内石油化工常用工艺废气治理技术、有机废气治理技术模块4 第四章水体污染防治与化工废水处理重点:水体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化工废水的来源与特点、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城市污水的处理流程、炼油废水的处理流程、废水利用难点:城市污水的处理流程、炼油废水的处理流程模块5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化工废渣处置重点: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危害、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化工废弃物处理方法塑料废渣的处理、硫铁矿渣的处理、污泥的来源、分类及特性、城市垃圾的收集与运输、综合管理模式、综合防治对策、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难点:、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城市垃圾的收集与运输、废物处理方法、化工废弃物处理方法塑料废渣的处理模块6 第六章化工清洁生产技术与循环经济重点:中国化工清洁生产发展的科技问题、中国未来化工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乙苯生产的干法除杂工艺、绿色GDP、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抗生素制药清洁生产难点:乙苯生产的干法除杂工艺、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模块7 噪声控制及其他化工污染防治重点:噪声污染特征及危害、噪声控制基本原理、城市噪声的综合防治对策、废热污染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难点:噪声控制基本原理、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模块8 第八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化工可持续发展重点: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原则、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及工作步骤、化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环境影响评价难点: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及工作步骤、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原则2、解决办法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建设精品教材、重视实践环节、以科研促进教学、采用现代化立体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专业背景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1)精选教学内容,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热点问题相结合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

(2)建设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电子图书和资料库等。

(3)通过实践环节、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习的理解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未来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能够自主的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

从多个层面拓展环境保护实践环节,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选取与学生个人息息相关、与其所学的专业相交叉的环境问题,开展社会和专业调查、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等形式灵活多样地课程实践。

鼓励学生在课外针对本专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4)强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手段的提高。

利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针对本专业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环保调查等环节,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手段,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主动、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了以课堂讲课为主,课堂专题研讨、仿真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影音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

除课堂讲述外,还采用了音像教学片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活动。

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建立丰富的影音教学素材库,弥补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

针对部分章节涉及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建立师生互动,引入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某一问题进行研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完善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亲其师,才信其道。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虚心求教,开拓创新。

五、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集“教、学、做”于一体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学习项目化教学模式。

它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于一体”为指导思想,在环境监测实训室实行全课程集中教学,实施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工作过程课程学习情境教学。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课堂训练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际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①启发式。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②讨论式。

其目的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巩固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