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与肝的联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2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3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4肝主泪液,润泽目珠1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凋畅人体气机的重要功能。
气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
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津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而人体气机是否调畅,又与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
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日系的。
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2;何为六淫?简述风邪、火邪致病的特点?六淫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
“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
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
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
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
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
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
六淫之中以风、火、湿邪引起的眼病为多,暑邪致病较少。
可由一种淫邪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相兼致病,并随所受淫邪不同,而临床表现特点各异。
(一)风风邪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是外感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
除可单独引起眼病外,还常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导。
如火、寒、湿、燥等邪,常与风邪相兼,上犯于目。
1.风邪致病的特点(1)风为阳邪,性轻扬、升散。
头为诸阳之会,眼为清阳之窍,其位至高,容易受外来风邪侵袭而发病。
(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如风热之邪突然从外侵袭所致之“暴风客热”,即表现为眼部红赤肿痛猝然而发。
此外,风性开泄,可致多泪;风伤于卫,可致目痒;风胜则燥,可致目干涩;风侵黑睛,可生翳膜;风邪中络,可致口眼喎斜。
2.风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胞睑肿胀、黑睛起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等。
(二)火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见。
火热同性,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故常火热并称。
由于火热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则不病”(《儒门事亲》)之说。
1.火邪致病的特点(1)火为田邪,其性炎上,故容易上冲头目,引发眼病。
(2)火性燔灼,伤津腐肉,易致眼部发生红肿、痒痛、疮疡、翳膜等病症。
(3)火郁脉络,迫血妄行,可致眼内外的各种出血证候。
2.火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胞睑生疮、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火疳隆起、黑睛翳溃、黄液上冲、眼珠灌脓以及眼部各种出血症等。
3.简述眼球壁及角膜的组成。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
(一)外层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故称纤维膜。
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1.角膜: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2)前弹力层:(3)实质层:(4)后弹力层(5)内皮细胞层2.巩膜:位于眼球中后部,其前沿接角膜缘,占整个纤维膜的5/6巩膜包括:①巩膜表层;②巩膜实质层;③巩膜内层(棕黑层)。
3.角巩膜缘(二)中层中层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
因为含有丰富的血管,又称血管膜。
去除外层后,其外观状似紫色葡萄,故又称葡萄膜。
中层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2.睫状体3.脉络膜主要由血管组成。
由外向内分为5层:①脉络膜上腔;②大血管层;③中血管层;④毛细血管层;⑤玻璃膜。
为眼球血管最丰富的组织,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
具有营养视网膜外层组织和玻璃体的作用。
(三)内层内层即视网膜。
视网膜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10层。
即①色素上皮层;②视细胞层(杆体、椎体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颗粒层;⑤外丛状层;⑥内颗粒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4.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及混合充血的鉴别要点。
5.简述眼睑的组织学分层。
眼睑为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的软组织。
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睑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
(一)皮肤:为全身皮肤最薄处,血管分布丰富,易形成皱褶。
(二)皮下组织: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有炎症和外伤时,易发生水肿和瘀血。
(三)肌肉:主要有两种肌肉,一是眼轮匝肌,其肌纤维与睑缘基本平行,专司闭眼,由面神经支配;一是提上睑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缘呈扇形伸展,一部分止于睑板上缘,一部分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具有提睑作用,受动眼神经支配。
(四)睑板: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质硬似软骨,是眼睑的支架。
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
睑板内有垂直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它分泌脂质,构成泪膜的最表层,它可稳定泪膜并阻止水分的蒸发,且有对眼表面起润滑及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
(五)睑结膜: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粘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
在睑缘内2毫米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称睑板下沟,是异物最易存留的地方。
6.如何辨别内外障?辨内障与外障:外障、内障是中医眼科对眼病的一种分类方法,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6.如何辨别新宿翳?1)新翳: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
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新翳还可由其他轮病变发展而来。
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严重时,均可引起黑睛生翳。
黑睛新翳则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容易发生传变,如黑睛病变深入可波及黄仁及瞳神,故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变化。
病变轻者,经治疗可以消散;病变重者,则会遗留宿翳。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为宿翳。
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
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
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尤以白斑为难。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
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
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7.简述五轮学说?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现概述如下:(一)肉轮指胞睑。
包括解剖学之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指两眦。
包括解剖学之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
上、下眼睑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
包括解剖学之球结膜和前部巩膜。
白睛在脏厉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病变,容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指黑睛。
近代主要指解剖学之角膜。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胆。
此外,黑睛之后为黄仁,黑睛与黄仁之间充满神水,瞳神位于黄仁中央,故当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时,容易影响黄仁、神水,并波及瞳神。
(五)水轮指瞳神。
狭义的瞳神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状体等。
“水轮”一般多指广义的瞳神,是眼能明视万物的主要部分。
五轮学说原主张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密切关系。
8.何谓椒疮?椒疮有哪些并发症与后遗症?并发症及后遗症]沙眼(椒疮)重症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较多,古人早已发现并有详述,只是限于条件,尚未将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与沙眼联系在一起阐述。
现概述如下。
一、倒睫拳毛沙眼后期,睑内结瘢,瘢痕牵扯,内急外弛,睑弦内翻,拳毛触刺睛珠,羞明流泪,沙涩疼痛,甚至白睛红赤,黑睛生翳,视物昏朦。
二、血翳包睛邪毒侵及黑睛,轻者赤脉如帘,由上垂下,称为赤膜下垂;重者由黑睛四周侵入,致黑睛混赤,称为血翳包睛。
睛珠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昏朦。
三、黑睛星翳赤脉下垂者,在赤丝尽头出现星点云翳。
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或凝脂翳。
四、睥肉粘轮毒邪损及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致使睑内面与白睛粘着。
牵引胞睑时,可见睑内与白睛相连。
重者阻碍眼珠转动。
五、流泪症与漏睛症邪毒侵及泪窍,使窍道受阻,泪液不得下渗则可溢于睑外。
若排泪窍道邪毒煎熬,日久又可腐败成脓,变生漏睛。
六、睛珠干燥邪毒久郁,阴液耗损,目失濡养,白睛少津,故跟干涩不舒,频频眨目。
严重者,可干燥变厚似皮肤。
黑睛干燥生翳,视物昏朦,甚至盲不见物。
七、上胞下垂邪毒壅盛,脉络瘀阻,胞睑肿硬变厚,致上胞重坠难举,或病变累及提睑筋肉而无力提举。
9.试述针眼与胞生痰核的鉴别?10.漏睛的病因病机和漏睛疮的转化关系?[病因病机]一、游风客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泪液受灼,使变稠浊,满溢而出。
二、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浸渍于大眦之间。
三、心脾积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壅塞络脉,搏结于大眦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