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医疗器械召回管理

7.医疗器械召回管理

撤回(removal):从市场上回收。仅仅是 一种行为,在召回、撤市、甚至取消注册文 号时都应有这一行为。

基本概念

安全隐患,是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 使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具有可能 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召回范围
已上市销售的医疗器械存在以下安全隐患的, 应当召回: (一)因设计、制造上的缺陷已造成人体伤害的; (二)虽未造成人体伤害,但经检测、试验和论 证,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 (三)不符合有关医疗器械法规的规定需要召回 的; (四)其他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召回的分级管理
召回分级用于评价某一特定召回的健康危害程度。

I级—在使用或暴露于某一违法产品时,可引发一定几率
的严重健康不良后果或死亡率。

II级—在使用或暴露于某一违法产品时,可能引起一过性 的或医学上可逆的健康不良后果、或不能引发严重的健 康不良后果。 III级—在使用或暴露于某一违法产品时,不会引发不良
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8号)
法规建设状况

2007年8月27日《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01号) 2007年12月10日《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局令第29号) 颁布实施 国食药监械[2006]406号文规定召回等纠正措施应向药


监部门报告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中加入召回制度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对2006年5月20日至12月8日美国FDA发起召回 事件涉及中国产品的企业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有可能造成人体健康的严重不良后果或者死亡 的一级召回涉及中国的共3起,有可能造成暂 时的人体健康不良后果,或者发生严重不良后 果的可能性较小的二级召回明确涉及中国的共 102起,造成人体健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不大 的三级召回明确涉及中国的共5起。

截止目前,国家中心共发布《医疗器械
警戒快讯》26期
意义

是控制医疗器械风险、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完善产品设计的有效方法;


第五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其上市产品采取相应措施
纠正缺陷,涉及重新注册等问题的,须按照有关法规要 求及时办理相应手续。对于通过上市后监测等发现不能 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主动停止其生产、 销售,并向原发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同级医疗器 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 (国食药监械[2006]406)
召回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医疗器 械召回分为: 一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引起严重健康 危害的; 二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引起暂时的或 者可逆的健康危害的; 三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一般不会引起健康 危害,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收回的。
召回分类

自主召回

责令召回
召回实施程序(征求意见稿)
测的结果,发文要求企业在国内开展召回行动,
对75起国际召回或警戒事件进行全面落实。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在锐柯召回事件调查中,尝试进行召回
效果检查,对81台设备所在医院发放调
查问卷,调查结果总体情况不理想,企
业未严格按照召回程序执行,尤其是召
回通知(或风险警告通知)未能及时送
达使用者。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三)调查评估结果; (四)召回分级。
召回计划

召回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医疗器械生产销售情况及拟召回的数量;
(二)召回措施的具体内容,包括实施的组织、 范围和时限等; (三)召回信息的公布途径与范围; (四)召回的预期效果;
(五)医疗器械召回后的处理措施。
召回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实施召回的过程中, 根据召回计划定期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提交《召回计划实施情况报告》,报告 召回计划实施情况。
召回效果评价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召回完成后,应当 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价,向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提交医疗器械召回总结报告。
责令召回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过调查评估,认为 存在安全隐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 召回医疗器械而未主动召回的,应当责 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召回医疗器械。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2005年处理医疗器械召回事件15起,涉及除颤器、 起搏器、血糖仪及试纸等9个品种;其中13起均由 国外发起; 对2006年1月-5月美国FDA发起召回事件涉及中国 产品的企业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国家局医疗器 械专项整治工作中的一部分),涉及中国产品4起, 四家相关企业均未在中国执行或准确地执行。 通过召见企业,发文提出明确要求,目前企业已 经按照各自的召回方案在中国开展工作。
法规建设状国上市产品采取
召回等纠正措施,包括在原地和异地选择修理、修改、
调整、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销毁、检查、替换等 方式消除其产品缺陷,必须向原发证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和同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 (国食药监械[2006]406)
法规建设状况

第四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及时将其在中国上市 产品及类似产品在国外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发
生召回事件的有关情况和进展情况报告原发证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同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 术机构。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 (国食药监械[2006]406)
法规建设状况
发布召回通知

一级召回在24h内,二级召回在48h内,三级召回在72h内, 通知到有关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 召回通知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这一产品可能有问题,需要召回; (二)尚未销售和使用的所有产品必须立即停止销售和 使用; (三)接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委托的负责直接销售的经 营企业,应当将召回通知转发到被召回产品所在 的其他单位(如果有需要)。 (四)对被召回的医疗器械如何处理的建议。
概念

召回(Recall)系指公司对市场销售产品(即
FDA认为该产品违反了现行法律,并妨碍了
管理当局启动法律行动,例如查封)的撤回
(removal)或更正(correction),召回不包
括市场撤出(market withdrawal)或库存回收
(stock recovery)。
概念

更 正 是 指 补 救 (repair) 、 修 订 (modification)、调整(adjustment)、修 改说明书(relabeling)、销毁(destruction) 或检查(inspection)(包括对病人的监测)某 些没有撤回产品的特定区域。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缺陷医疗器械的 召回情况进行监督,对未履行主动召回义务的,由 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 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缺陷 医疗器械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和紧 急程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第六十二条
基本概念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其已上 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按照规定的 程序,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 修改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 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危害的行为 。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基本概念
区分:

召回(recall):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 的撤回或改正;

启动医疗器械召回后,一级召回在1日内, 二级召回在3日内,三级召回在7日内, 填写《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报告表》,并同 时将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提交给药
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调查评估报告

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等基本信息;
(一)召回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包括名称、批次 (二)实施召回的原因;
法规建设状况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

2005年9月成立起草小组
2006年11月《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 见稿)上网征求意见 2008年3月18日,SFDA将《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 法(征求意见稿)》,在局网站予以公布,公开 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预计在年内颁布实施


法规建设状况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2007年药品评价中心启动《国际医疗器 械召回事件监测方案》,对美国、加拿 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召回事件 公众信息进行监测
国内召回工作现状

2008年,国家中心共接收并处理召回报告30份。 包括金宝透析机等国际召回调查、锐柯召回事件
调查等。此外,根据国际医疗器械安全性信息监
《特别规定》第九条第一款
法规建设状况

第二条:对于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可疑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 报告,并迅速展开调查,分析原因,必要时主 动采取召回等纠正措施,以保证患者和相关人 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 (国食药监械[2006]406)
安全隐患的 调查与评估
主动召回
责令召回
主动召回

召回启动:经调查与评估,存在安全隐患 科学设计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
(发布召回通知;提交《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报告
表》 、调查评估报告、召回计划及《召回计划
实施情况报告》 )

召回效果评估
安全隐患的调查与评估

医疗器械安全隐患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故障或伤害; (二)在现有使用环境下是否会造成伤害,是否有科学文献、 研究、相关试验或验证能够解释伤害发生的原因; (三)伤害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和人群特点; (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程度; (五)伤害发生的概率; (六)发生伤害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七)其他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