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发布日期:2009-4-22 作者:在目前全区310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计划2009年建团数达到总量的30%左右,2010年达到40%左右,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团建全覆盖。
主要做法:分步分层完成组建目标,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做到“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尽快完成组织建设;对具备一定条件但认识不统一的企业,通过不间断努力积极争取,直至孕育成熟;对建团难度大、目前难以发展的企业,列为重点攻坚对象,尝试在企业党组织中物色发展一名青年联络员,建立工作网络,帮助传递团组织的声音,逐步发挥凝聚、引导团员青年的作用。
探索创新多种团建形式,对于团员数量不足、缺乏建团主动性的企业,探索借助行业、楼宇等纽带,建立联合团组织、流动团组织;结合白领青年风尚节、社区青年中心建设等,通过活动联系、社团联系、服务联系、阵地联系等方式,扩大共青团在白领青年中的影响力,增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吸引力。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有1.6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为非公有制企业,亿元产值以上企业有500多家,从业人员有50多万,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高学历青年。
园区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为主,企业分布广、人员不稳定、党团基础薄弱。
为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向科技园区青年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园区团工委面对非公企业情况复杂、建团任务艰难的形势,坚持从企业生产经营出发,以青年利益需求为切入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了非公企业建团的十一种方法。
一、“依托平台”法。
通过“楼宇联合”、“专业园区联合”等形式,依托海淀园内的各专业园区管理单位把规划小人数少、暂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类别或地理位置,就近就便,联合建立团的基层组织。
如:中关村国际创业园联合团总支、永丰基地联合团委等。
二、“党团同建”法。
在规模较大、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生产经营和职工人数相对稳定,党组织发挥作用明显的企业,团工委主动借助党组织的力量推动企业团建,一方面,团工委主动申请把办公室地点设置在党工委组宣部,有利于企业在建党的同时,趁热打铁建立团组织;另一方面,在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新任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上推介团工委工作,号召以党建带团建,支持本企业建立团组织。
如:博彦科技、四方继保、望尔生物、用友、时代等公司。
三、“信息跟踪”法。
为了从源头上把好组织关,一方面,团工委与园区业务部门保持密切配合,在企业入园时即登记企业团组织信息,引导新入园企业尽快建立团组织。
另一方面,团工委通过与园区业务部门加强横向联系,关注园区网站,周刊及媒介,跟踪园区企业内部动态,及时与企业原有的青年组织建立联系,通过协商变更其原有的组织关系,支持企业重建隶属于园区团工委的团组织。
如安泰科技、北大维信等公司。
四、“活动先行”法。
对于有建团朴素想法但对团的组织功能和内在活力不是非常了解的企业,团工委首先动员企业参加团工委的“七夕鹊桥会”、“青年歌手大赛”、“知识技能培训”等特色活动,将活动中积极踊跃的青年确定为联络人,待时机成熟、沟通充分时,再建立团的基层组织。
如:华乐思、金盘软件、东方灵盾、长信通、炬力北方等公司。
五、“情感纽带”法。
在日常工作中,园区团工委重视走访企业,经常与企业家、企业负责人沟通感情,目的是先成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好朋友,以情感为纽带寻找机会介绍共青团的有关情况,引导企业自愿建立团组织。
对于党组织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但团组织却迟迟不能建起来的企业,团工委工作人员在与党组织联系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往往会主动创造机会介绍团工委近期开展的活动,旨在通过勤勉敬业精神感动党组织负责人,促使其与企业高层领导积极沟通,带动企业建团工作。
如汉王科技、中创信测、启明星辰、神州通信、佳讯飞鸿、迈为信通等公司。
六、“评先吸引”法。
首先,园区团工委成立海淀园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各类青年组织,通过社会化的组织方式,吸引青年企业家广泛参与,促进企业对共青团工作的了解,取得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其次,通过开展深受园区企业家欢迎的“海淀园优秀青年企业家评选”等活动,明确规定建立团组织为企业参评的重要条件,以此引导企业建立团组织,然后再引导团组织围绕企业经营和青年需求开展活动。
据统计, 2008年年底开展的“第二届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获奖者所在企业已90%建立团组织。
七、“能人带动”法。
团工委平日广泛参加园区管委会不同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重点观察、深入接触企业的优秀人才,发现合适“能人”后与其联系沟通鼓励其作为团委书记人选。
然后团工委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举荐发现的“能人”,以此带动企业团组织的建立。
如佰能电器的团支部书记就是在园区召开的某次座谈会上发现的优秀人才。
八、“利益引导”法。
对园区知名、规模以上、党组织书记非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园区团工委通过多次反复沟通交流,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团组织对于企业生产、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引导此类企业建立团组织。
面对部分企业主管对建立团组织不理解、不支持、不热情,团工委工作人员不仅不退缩,还敢于碰硬,多次与企业主管陈述甚至辩论团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利益权衡面前,许多知名的企业不但建立了团组织,而且企业文化主管还亲自担任公司的团组织负责人。
据了解,企业借助团组织的工作,通过不多的活动经费,就能有效地把四五百名年轻人团结凝聚起来,产生了非常可观的投入产出比,团的工作越来越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
九、“对比激励”法。
在园区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企业交流展示活动中,团工委指导已建团的企业展示团的活动成果,向未建团企业介绍经验和做法,激励未建团的企业建立团组织。
在活动过程中,团工委负责同志对企业领导支持公司团的工作表示了感谢,此举往往会形成“对比激励”效应,那些未建团的企业负责人在认识到建立团组织的优势和利益后,会积极向团工委递交建团申请书。
十、“合作推动”法。
为了更好的开展团组织的活动,团工委积极面向园区企业争取经费赞助,同时顺势鼓励企业建立团组织。
如举办“中关村青年知识竞赛”,团工委在与赞助公司签订协议时,着力推动为活动作出贡献的赞助企业建立团支部,同时积极推荐负责赞助事宜的联系人担任团支部第一任书记。
十一、“巧借东风”法。
为支持园区企业的发展,海淀园有关部门每年都评选“优秀创新企业”等奖项,并对获奖企业进行资助。
在评审会召开之后、获奖结果正式公开之前,团工委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和有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动员获奖企业在各方面指标均达标的情况下尽早建立团组织。
目前,经过团工委和企业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园区非公企业团建切实得到了有效加强,团组织覆盖面及影响力逐步扩大,累计新建包括金山、新奥特、东华软件、科兴、神州通信、四方继保、汉王、永丰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团组织近百余家,占海淀区新建非公团组织的90%以上。
园区90%以上的新建团组织都在本企业发挥了非常好的先锋带头作用,受到企业和管理者的认可,不但没有出现“边建边散、流于形式”的现象,反而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9年,园区共有320多个基层团组织和个人荣获上级团组织的各类荣誉称号。
酒泉市金塔县加强非公团建的几点做法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团县委专门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的“两新”组织团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基层团委也相应成立了工作组,上下联动,层层落实责任。
制定了《金塔县关于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在“两新”组织建立团组织的通知,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等作了详细规定,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形成领导、责任、指导、落实“四个到位”。
二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深入企业与负责人座谈,向他们讲解企业建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宣传共青团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服务经济建设的宗旨和意义。
理顺基层团委的隶属关系和组织关系,积极协调在符合建团条件的企业工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建设局、金鑫工业园区、北河湾矿化工业园区等单位建立基层团委,在一批非公企业、民营经济、宾馆餐饮、药品经营、零售终端等行业场所和团员青年聚集场所建立基层团组织。
通过团内各项品牌活动,扩大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印发宣传单及运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团组织的意义和作用,使团建工作深入人心,赢得企业团员青年的支持,赢得企业老板的支持,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三是深入调查、摸清底数。
认真了解“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团建工作的认识和想法,积极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帮助做好企业负责人的思想动员工作努力争取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两新”组织中团员青年对团建的想法,在掌握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在业余时间的精神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空间,在人际交往上让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了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采取包片入户等包挂责任制形式发动各基层团组织的团干部上门入户的方法进行调查摸底,对各类组织的青年数、团员数、团员档案去向等进行造册登记作为建团的基础材料。
四是因地制宜、灵活建团。
全县“两新”组织的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团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企业较大、青年人数较多、建团条件较成熟的,采取支部直接进企业的方式组建团组织,由青年管理骨干担任团支部书记;条件较不成熟的企业则采取成立团小组的形式建团;团组织关系挂靠在所辖社区、村(居)委团支部,以社区、村(居)委为区域联合设立团组织。
在组建过程中,始终遵循成熟一个,建立一个,抓好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抓典型树立、抓工作指导、抓业务培训、抓组织巩固、抓企业发展五个方面,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五抓五建五联动开辟团建新天地---酒泉市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几点做法酒泉市非公企业工委坚持将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置于党组织配套建设之中,成立了酒泉市非公企业团建工作指导小组,建立了党团联席会议和定期督查制度,立足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团建工作新途径。
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共新建团组织86个,团组织总数达到272个,占总数的6。
5%。
五抓五建,不断扩大覆盖面。
一是抓园区建团,打造“动力源”。
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园区管委会为平台,成立园区团工委,依托党建指导员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团建工作。
全市已成立工业园区团工委7个,有近百户非公有制企业亮出了“团旗”。
二是抓产业建团,树立“先锋营”。
借助酒泉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日益壮大的时机,主动出击,快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
玉门市组建了4支新能源基地建设青年突击队。
敦煌市将23个各类市场团组织整合,形成了市场管理局建团委、专业市场建总支、规模企业建支部、商铺门点建小组、青年能人建示范岗的五级团建网络组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