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天空
————一节阅读课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节记叙文专题阅读课。
我的教学设想是通过阅读《智慧的美丽》、《无声的音符》,达成如下的目标:探究记叙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并掌握:1、概括事件 2、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句子 4、理解标题的答题技巧。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教学计划却改变了,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创设了一个情感体验的课堂来。
那天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是“美文欣赏”栏目。
小冯同学诵读美文——《父爱无痕》。
文章大致内容是:父亲为了让我能顺利地上学,多次去卖血,换来了我的学费。
到了文末小冯同学动情地读着:“一个本来极度贫困的家庭,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鲜血给孩子营造一次次上学的希望?这源于他们对子女的关爱,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这种质朴的情感。
”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情感使我们情不自禁”……读到这里,教室里寂然无声。
接着小冯同学讲推荐这篇文章给大家的原因:文章真切的爱子之情叫我感动。
这一切都使我想到了我们,我们大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娇宠造成了我们的自私,我们很少想到去关心别人,去关心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对父母的关怀不以为意,自以为理所当然的。
这篇文章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我们对家人、对别人应有爱心,有责任心……
学生竟有如此投入!台下学生如此被深深感染和震撼着,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此情此境,学生正在进行着一场“心灵的洗礼”!如果按原定的目标进行记叙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的探究,必然大煞风景,怎么办?瞻前顾后,我决定把训练的侧重点放在对全文的感悟上。
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也有两篇充满关爱的文章供大家欣赏。
欣赏后,我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感悟。
”
小黄说:《智慧的美丽》这个故事讲的是在王小丫主持的节目《开心辞典》上,一个参赛者只要答对12道题就能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
他的家庭梦想是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让父母去加拿大看妹妹。
在答最后一道题时,他给妹妹打了个电话,在30秒时间内,他没有问妹妹问题,这道题他会答,打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他处处为他人着想令我感到惭愧,平常我稍不如意就向父母发脾气,根本没从父母的角度思考。
《无声的音符》记叙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女儿晶晶今天过生日,妻子嘱咐张克买一把小提琴做生日礼物。
琴很贵,张克无法买。
妻子有病,病很重,张克为了给妻子治病,妻子的定情之物——金项链已卖掉,并把金项链换成假的,妻子就想用项链去换琴,给孩子买生日礼物。
结果张克买了玩具琴,既顺从了妻子的意思,也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女儿一个
生日礼物。
我敬重张克,敬重他对家庭的责任和浓浓的爱。
父爱是伟大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在六年级下学期,父亲为了让我更好地迎接升初中考试,放下自己的生意,从不下厨房的他为我做营养套餐,一个学期从没有间断。
每天晚上都陪着我做作业、看书。
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我不尽的动力,可以说,没有父亲的付出,我是考不上这间学校的.......这时,小李热泪盈眶。
其他同学也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有谈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结合课文谈感受的,更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
最后,我饱含深情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你们的真情体验,你们营造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只觉得我们的周围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我希望我们全体同学能延续这种真情,共同营造我们幸福的大家庭。
这节课,我没有按教案进行授课,不能实现制订的学习目标,然而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体验与感悟的平台,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价值观的导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感悟密切联系,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把分析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节课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展现自我的天空。
给学生一片天空,课堂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