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研究,教育家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改革。
他们所研究的方向非常宽广,包括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涵盖了老师的各个方向。
教师课堂语言按照学生接受信号为表标志,分为很多种。
本文将着重口语方面进行探究,探究在口语的基础上,基于教师的教学,探究课堂提问的各个方面。
从以教师为主导者的活动出发,探究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主要是在现当代教育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类型等,将课堂提问与艺术结合,基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现状,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最主要的研究是基于自身的课堂实践,全面的发现发展了解课堂,了解学生。
更加真实、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一、小学课堂教师语言的特点(一)教师语言的特点信息的传递对所有生物来说都是交流的必要手段。
就现在来说,最有效、直接的信息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促进人类快速的、高效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对语言的各方面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教育,对语言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于课堂来说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有以下特点。
[11]1.科学性教师的语言中有着特定的教学信息。
在运用专业术语时,一定要谨慎严密,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有概括性与针对性,积极向上,避免不恰当的语言,科学的进行评价;语言要有逻辑性,顺应学生身心科学的发展。
2.趣味性指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一切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抵抗力的,同样,趣味性的语言,对于孩子课堂中注意力的提升,是很大的诱惑。
3.启发性指教师的语言能够触动孩子,让学生积极地发展,学习知识。
启发性对语言的要求就会更深刻,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暗示与引导。
第四,简明性,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简单明了、直击重点。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并且从学生的心理研究来看,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对教师的语言也是巨大的考验,如果教师语言啰嗦繁杂,不仅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还会造成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倦怠。
(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在真实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而消失。
一个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因此,一个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语言的基本功,提升在课堂中提问语言的精准度,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1.灵活性整个课堂的发展方向,都由教师的语言所引导。
引导学生一直向前,直到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现代环境下的课堂,将各类学生,按照年龄这同一个标准都集中在一个课堂,这就对教师的语言有极大的考验,教师必须拥有灵活的反应能力。
意味着,无论是从新知的讲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是对零散话语的概括等,都能够得心应手,处理应急事件,能很巧妙地解除不必要的麻烦,能够灵活的将学生从误区中拉回来。
2.创造性教师语言具有创造性,才能吸引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进行不断的思考。
发明与发现是创造的两种形式。
就现在的发明的定义来看,学生的发展可能达不到发明的水平,因此,就现在儿童发展的水平,要激起学生自主发现的好奇心。
教师语言的创造性,可以从多方面来实现。
例如,一堂课的导课环节,从一开始入手,具有创造性地游戏、谜语或者别样的复习,别样的语言,就能够勾起学生深深地好奇心,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培养。
3.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感情,贯穿着整个课堂,这种艺术将课堂带回生活中,能够促进课堂张弛有度的进行。
在观察课上,这位教师在课堂的每一提问环节,都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将一节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的数学课,上的仿佛童话故事一般,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积极响应老师的问题。
德、智、体、美中,德育为首要位置,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不仅仅提升学生的情商,还促进德育的发展。
(三)课堂中教师语言的特点对于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语言必须足够精准,高度概括知识,并且所用语言,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根据所学专业的方向,将从小学数学学科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主导性。
课堂发展的方向是由教师决定的,每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每一个环节设定的情境下,都有其特别的意义,要达到不同的预设目标。
教师的语言,主导着整个课堂,无论学生的回答、表现如何,教师都有其对课堂整个方向的掌控,这也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引导性。
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就像是学生的方向标,引着学生到达预设的三维目标。
由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对问题的回答是各式各样,教师基本的语言功底就是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利用相应的提问,将走偏了的思维拽回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第三,辅助性。
数学讲究严谨,学生的语言多多少少会有瑕疵,或者不够严谨,或者只能说出其中一部分,这时候不能够否定学生的观点,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辅助学生,将这一句话补充完整。
这时教师要运用比较委婉、情感性十足的语言,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辅助,让学生重新拾起自信心,并且在心理方面,如果成功,学生会比较自豪。
教师的辅助性对于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帮助,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恐惧。
二、研究设计(一)理论基础1.教育的发展小学课堂的有效提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就数学学科来说,更加精湛,文学著作、学者们对于教育教学都有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理论与观点。
学校教育在很早就形成了,私塾的成熟、官学的兴起等等,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是一尘不变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学都离不开现代名词“老师”的语言的指引,“孔子”就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了。
从古代一路走来,太多的经典让人惊叹,教育在发展,发展中的精髓总让人感到惊叹,对于课堂中的提问,也是颇为精湛。
2.古代课堂提问相关理论对于教师的提问,《学记》中也有所指导,“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着反此”,对于教师如何提问,提出了最根本的方法。
教师有效的提问,长期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形成有教学突破。
就像《学记》中说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此皆进学之道也。
”孔子,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
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利用课堂提问引导。
关于对教师的看法主要有: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诱善、严宽结合。
循循诱善明确的是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基本技能,要将循循诱善发运用恰当,不断提升自己语言的基本功,要对问题的深度更加理解,对学生的提问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提问的形式多样化,对问题深入思考与理解。
3.国外有关课堂提问的相关理论最早出现课堂提问记录的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
提出“产婆术”,是指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所的矛盾或者困惑,进行正向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所在,开始对自己原来认为正确的事物产生疑惑,自己能够推翻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者结论的一种手段。
这种方法反对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不假思索的接受。
它强调在课堂提问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维,在不断的对自己原本认知推翻的过程中,寻觅出正确的结论,重点培养的是在教学提问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己进行思维碰撞,开拓学生思维,并且能提出更加精准的结论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清晰地看出课堂的发展,学生的整体反应,课堂提问带给学生的方向,整个课堂提问的连接性等等,全面的进行观测。
2.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整理分析,了解其他学者的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理论知识与观念,通过对查阅到已有的知识观念的思考,掌握自己探究的基础,确定探究的方向。
3.行动研究法凭借实习的学习经历,与现在工作环境的平台,走进课堂,感受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切身体会,从自身实践中发现课堂提问的各类问题,根据顺序、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并且总结出经验。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扮演的角色多样化,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成长,更是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课堂提问中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一些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1][9]1.问题顺序的安排在一堂数学课中,问题的呈现顺序是重中之重,问题的安排意味着对学生所学知识或者是新知一种顺序性的回忆与接收。
但是由于教师的自身经验、对学生情况不熟悉等原因,教师对问题呈现的顺序可能会与学生身心发展发生一些冲突。
学生身体的发展是我们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但是学生心理的发展是微妙至极的,影响着学生对新知的接受能力。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皮亚杰的研究中是根据年龄进行分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在学习知识点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才刚刚开始,有的同学几乎都没没有开始发展,有些教师就将“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
问题顺序安排的不恰当,使学生跟不上知识之间的衔接。
2.提问形式的设计无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提问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于问题形式的设计,也是各有风格。
新教师的提问,多半借助于游戏,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效果等教学情境。
新教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对游戏的掌控不到位,会将学生带到游戏上,反而偏离了提出的问题。
并且,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师可能会将问题与情景无法紧密的结合,导致问题变的枯燥。
经验丰富的教师,教龄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长的,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可是,在现代社会的重压等原因下,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提问,也是会按照最平常的、最普通的形式进行提问,很少会对提问进行新形式的设计,提问难免会干巴巴的。
3.提问问题的有效性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会出现口头语,经常会在课堂上出现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并且大量的重复,学生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当老师问“对不对”、“是不是”的时候,学生对于“对”、“是”的回答开始不经思考,开始消极的应付课堂提问,达不到课堂提问所要的效果。
有些教师的提问语言过于啰嗦,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问题陈述冗长反复,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失去兴趣。
有的老师将提出的问题进行过多的描述,无效语言的出现,让原本清晰地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清楚状况,反倒失去了问题的有效性。
4.提问语言的情感性提问的语言,体现着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提问的时候,与学生是近距离的沟通,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当融入感情的时候,身体各个部分都会进行无意识的配合,遇到难题时眉毛紧凑,问题解决时嘴角微微张开等。
孩子们在课堂中能感受到教师所要引出的情感而产生一致的感情。
要求学生课堂的状态或表现,教师也应该如此。
有些教师的提问,会很平淡,仅仅只是因为要提问,造成现场无趣,学生提不起兴致,因为老师对此问题也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