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背了数量原则(Quantity Maxim),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需要的信息,产生了幽默的会话含义,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的个性。

话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要求会话双方所说的话都与话题相关,即说话要切题。

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一方说东,另一方道西,或者一方所答非另一方所问,交际就难以进行,而幽默也可由此产生,如:法官:“Order!Order!Order in the court!”犯人:“I’ll take a ham sandwich on rye with beer.”从法官的角度来看,犯人的回答和他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违背了关联准则。

而从犯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又是可以有关联的:法官要求点菜,而犯人按要求做了。

犯人正是利用了order(秩序;点菜)的一词多义和法官捣乱开玩笑,从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

三、无限的文学审美价值语言经过美化才具有了修辞功能。

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项成东,2003)。

“由于模糊语言语义模糊、概念朦胧,能够创造出美学意境、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用。

事实上,模糊语言被称为文学语言或诗化的语言”(刘建刚,2006)。

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吴义诚,1996)。

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伸缩性,这种清晰与不清晰的相依、确定与不确定的毗连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便是模糊美。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

“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韩庆玲,1998)。

比如汉语中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美人容貌所用的模糊词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能激起读者无边的遐想,如果稍稍精确一点,美若西施,那么喜欢贵妃之妩媚、黛玉之娇柔的读者就无法得到美的享受;倘若再细节化,把上面的句子改为:身高1.65米,脸像雪一样白,读者被剥夺了想象的空间,美便荡然无存了。

参考文献:[1]吴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刘建刚.明示与隐含的对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与模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项成东.语篇模糊与空间影射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4]康响英,曹志希.论模糊语言的审美价值之理据〔J〕.外语教学,2008(5).[5]党文霞、刘海奋.从会话含义看语言幽默﹝J﹞.文教资料,2006(8).[6]唐旋.《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罗明燕摘要:谚语是各民族语言中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从汉英谚语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可以使学习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汉英语言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外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英谚语;中西人际关系取向;差异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表达式—熟语。

汉语和英语中的谚语是各自语言中熟语的一种,它们丰富了汉英民族的语言,蕴涵着各自民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

本文从谚语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汉英谚语体现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1.谚语的概念和特点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新华词典》,1980)。

词汇包括词和熟语两部分,其中熟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的固定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同上)。

作为熟语中的一种,谚语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同上),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子。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各自的谚语,英语中的“proverb”大体上与汉语中的“谚语”相对应。

谚语可以单独使用,表达完整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谚语在语言形式、内容、社会功用以及来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语言形式方面,谚语是意义比较完整的固定语句,具有一定的韵律美,用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丰富。

在内容方面,谚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色彩,这也是谚语的最大特点。

在社会功用方面,谚语往往具有反映现实、启迪人生、传递经验、道德教育和宣传鼓动的作用。

在来源方面,谚语来自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主要源泉是民间口语,也有很多来自书面文献,如文学作品、宗教典籍等(王德春等,2003)。

1902.汉英谚语体现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世界各民族通过自己的语言记载、反映、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贾玉新,1997:58)。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它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对个人言行的期望、分清爱与憎、辨认美与丑、好与坏、正常与荒谬、正义与非正义……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

但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都遵循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语言反映文化,各民族语言中蕴涵丰富文化意义的精华—“谚语”必定也会体现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套复杂的体系,本文只选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一方面—人际关系取向来进行研究,并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来看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2.1人际关系: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顾名思义,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是只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同上:156)。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如亲密关系、疏远关系、甚至敌对关系等。

人们在交际中实现和完成人际关系,不同的文化实现某种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就有所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准则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彼此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群体或集体取向”及其逻辑产物—“关系取向”为代表,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及其必然产物—“个人本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2.2中国文化的“群体取向”在汉语谚语中的体现中西方在人际关系取向方面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宗教、哲学思想的不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其精髓是“仁”和“礼”。

“仁”是人心,是“品德完美”的代名词,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义”是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应循的义务,而“仁”是这些义务的本质。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即“仁者爱人”。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冯友兰,2004)。

“仁”是做人的标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和目的。

“礼”是行为的尺子,做人的手段,人要学会“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从而达到“仁”。

把“仁”拆开来看是“人”和“二”,即从人从二,是人和我的关系。

一人独自难以为“仁”,要达到“仁”就必须把自己和集体熔为一体。

“仁”可以使人成为“内圣”,而“礼”可以使人成为“外王”,两者一起构成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孔子的语录中有很多体现“仁”、“义”、“礼”思想的谚语,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里的意思是:人一方面要立己(自立),一方面要立人(助人),人我并重,兼顾人己,“仁者人也”(贾玉新,1997:159)。

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王德春等,2003:107)。

群体取向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两方面。

“群体”取向表现为: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在必要时可以忽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和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个人自身的利益只能在满足其他利益的前提下“顺便”满足。

这种“群体”取向表现在很多强调集体重要性的汉语谚语中,比如:“一人不成阵,独木难成林”、“一人背一担,万人凑成山”、“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人踩不死地上草,众人踩出阳关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人计短,百人计长”、“雁怕离群,人怕掉队”;“孤雁难飞,孤掌难鸣”、“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滴水积成海不怕日晒”等。

“他人”取向表现为:中国人做任何事时首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氛围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手投足都要严格遵守人伦界定的规矩,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尽到自己的本分。

这种“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先人后己”、“与人为善”的思想反映在汉语谚语中就有如:“人贵有自知之明”、“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待人要丰,责己要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受人尊重,首先尊重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人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

“他人”取向严重时就变成了“人言可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和面子功夫的原因,受到别人尊重是有面子的表现,做了不合身份而让自己失去别人尊重的事情就是“不要脸”、失面子的表现。

有关“重面子”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要面子,不要夹里”。

还有很多谚语是关于害怕失面子、害怕不利于自己面子的“流言蜚语”的,比如:“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害人的舌头比魔爪还厉害”等等(同上:124)。

2.3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取向”在英语谚语中的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和“个人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它本身就是一个“个体”、而且只着眼于“个体”。

基督教认为上帝恩赐给了人以超越万物的地位,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就还是幸福的。

”出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别之外,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