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经商理论2008-11-11 17:39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
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
“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
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
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
“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
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
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
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像对待粪土一样把它抛售出去。
相反,当某种商品价格低落时,要把它当珠玉一样大量购进。
其中的“贵出”是以“贱醛为前提的,“贱醛是为了“贵出”。
五、本末俱利,主张平粜。
强调本末俱利是范蠡经济理论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调动农与工商双方的积极性,否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并且粮价“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认为粮价在三十至八十间波动是正常的,而超出这一范围,国家就应以平籴的政策进行干预。
由国家买卖粮食,在荒年粮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丰年粮价过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
将粮价定于三十与八十之间,粮价的稳定就会促使其它商品价格的稳定,使市场上商品充足,达到“农末俱利”。
这种经济思想为后世不少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深远政策。
六、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在古代,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社会上流通的大部分商品来自农业,农业的收获状况对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的制约。
范蠡根据对天象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农业丰歉的方法。
他认为,农业的丰歉同木星的运行有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大概12年一个周期,木星运行的一个周期,就是农业丰歉的一个周期,其循环规律是“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年成的丰歉情况,从而早做准备。
依据这种预测,他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原则。
在干旱时要多蓄积船只,水涝时多蓄积车辆。
因为天旱时船只价格必然低廉,而生产者又少,旱灾一结束,船又成为抢手货。
水涝时的蓄积车辆也是如此。
当然,范蠡只是以此为例证,来说明组织商品采购时要有预见性,要洞察市场行情。
七、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范蠡通过正当的经营,在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闻名遐迩的富商,但并未因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沾沾自喜,大肆挥霍,而是多次慷慨“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他不但对贫苦的百姓施舍钱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对那些想致富而无经济基础缺乏技能的人,给予无偿资助和悉心指导。
据载有一个鲁国穷士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上门请教致富经验,陶朱公赠他壮牛十多头,传他养牛技术,教其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猗顿受教而去,十年之间,遂成巨富。
范蠡的这种“富好行德”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倡导与称颂。
传说中范蠡总结了经商致富的十三条要领,即勤快节俭,谨慎负责,规矩方正,价格讲明,钱财细慎,货分优劣,回验查明,期约限定,账目记清,随行就市,良机莫失,不负于人,富行其德。
不管它是出自范蠡本人所总结还是后人对他致富经验的总结。
今天对于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范蠡不仅仅具有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他的商业道德,更可以作为后代之表率。
范蠡的商道哲学2008-11-11 17:40南阳人范蠡是当之无愧的“商圣”——他不仅是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大商家,而且总结有大量的经营方法和理论。
后人将其理论整成各种通俗读物,如《陶朱公书》、《陶朱公商训》、《范蠡理财致富十二则》、《范蠡经商十八法》等等。
今天我们有必要给予梳理剖析,希望能触及“商圣”思想的关键所在。
规律论。
世界万物皆有其自在规律,在市场中竞争博弈同样如此。
无论是从“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逆市经营)原则,还是从“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理论,抑或是从“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的定价政策,都可以看出范蠡已经真正理解到了市场规律的本质,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并获得成功了。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是现象背后的真实,做生意尤其忌讳凭直觉、看表面、随大溜;想要掌握规律必须付出经验、观察并用心地领会。
范蠡在没有高深理论的先秦时代,就用亲身践行和朴素道理告诉我们:只要“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己”,搞清楚了市场规律,经商就可以无往不利了!运筹论。
规律是简单的,市场是复杂的,在判断决策时,必须放眼全局,整体把握,很多方面都得照顾、考虑。
范蠡的各方面成功也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论的思路——他在投资上主张多元化,多种产业综合经营:他到齐国时先是“耕于海畔”,而后又兼营煮盐和皮货;迁入陶地后,他除了发展制陶业外,同时也还涉足“耕畜”。
他在价格制定上提出要兼顾粮商和农户的利益,“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显示其曾作为“越相”的政治家的全局眼光。
他还曾经“旱资舟,水资车”,曾对农业经济循环有所论述,都是讲经商不能为眼前小利动心,要从市场、行业的整体去考虑,还要主动协调与各方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变和谐了,商家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控制论。
范蠡的大智慧在于他不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而理智地把每样事物控制在自己的能力内。
在他成功实现越国的兴旺称霸的大任后,他看出自己已经尽力尽职了,再发展下去必将引起猜忌和冲突,所以毅然引退。
他在齐国经商闻名而被任为齐王副相时,却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所以他主动“辞相散财”,并演绎出“三散三聚”财富神话。
他不仅能自主掌握命运,对经商也可以看透玩转:他做生意讲求薄利多销,只“逐什一之利”;他对合作伙伴“不争利”,追求双方的互惠双赢。
我们若能象范蠡一样,遇有额外的诱惑不动心,做事不绝对而留有余地,“粮取所食,物取所用”,让一切在适当的可控的范围内发展,世界就少了些冲突和纷争,社会就多些和谐与美好,经商也就更加诚信、更加顺利了。
范蠡不仅是河南豫商的先贤前辈,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始祖。
他的经营成就空前绝后,他的商道理论博大精深,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思想源泉。
面对英雄的“商圣”,我们无以回报,只有将其商道挖深吃透,将其精神发扬光大,助力一代新豫商的起飞。
期待新的奇迹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