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知其所以 “知其 然”know—why 然”(know— how)
基础理论 实务理论
“基础理论” 指揭示“社区”、“社区与社会”以及 “整个社会”三个不同层次关系的理论架构;“实务 理论” 者指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具体策略、方针、政 社区工作 策、原则和模式方法等。 埃文斯(R. 认为, 实践理论”可理解为对 埃文斯 .Evans)认为,“实践理论 认为 社会工作宏观环境的分析,是引导社会工作者介人工 作的最高层次的认识工具;“实务理论 实务理论”为社会工作 实务理论 一些具体的介入模式,是较狭义的工作手法、技巧以 及有关的原则、规范等。 托马斯(D. . 托马斯 .N.Thomas)则更简明地用“知其 知其 然”(know—how)和“知其所以然”(know—why) 和 知其所以然” 来区分“实务理论”和“实践理论”(甘炳光、梁祖 彬等,1994)。
基础理论-2、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社会学界, 是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 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塞、L·柯林斯,德 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科塞反对帕森斯(Parsons)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 片面观点,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 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科塞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 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 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 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社会资本理论与社区工作
社会资本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发展和社会 保障发挥积极功能。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既有正 式支持网络,也有非正式支持网络和自然支持 网络,其中包括同非营利机构建立的信任和支 持关系,家庭、家族、亲戚朋友和社区共同体 中包含的支持关系所及领域。 社会资本是可以建构的,在实施社会工作过程 中可以诱发社会资本。
一、社会系统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系统理论主
要流派之一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 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 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 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 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 新的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
认为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各阶层间亦没有基本利 益的冲突。社会上各阶层人士都有各自的角色及功能, 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平衡。 社会问题,例如失业、收入不平等及贫穷等,均有其社 会稳定的功能,而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个人的缺陷, 包括性格、智能、遗传及文化等因素所致。这种思想在 解释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时,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为了社会的稳定及平衡,社会改变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激进及急剧的改革和社会冲突都会威胁社会制度的稳定, 进而带来灾难性的崩溃。 因此,社区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社会归属感及提倡团结, 鼓励自助及互助精神,增强服务的协调,教育及帮助个 人和家庭适应及接受社会制度。
冲突理论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冲突理论和社区冲突分析对社会工作者和 社会服务机构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 可以认识到案主的问题不只是个人的困难和问 题,而更是制度缺陷或社会结构失调的结果。 社会工作者可以自觉地体会到社区群体所面临 的境遇,根据社区工作的目标和性质,有意识 地选择三种不同的冲突策略:( 1 )运用冲突; ( 2 )预防冲突;( 3 )控制冲突(第三方角 色)。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实务理论 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即“影响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实践 社区工作
的理论”主要指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 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有关社会科学理 论。 通过这些理论可以帮助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者认识和理解其工作 社区工作 工作 环境(如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工作 环境 工作 对象(如居民的行为方式、社区组织的功能特征),选 对象 择适当的工作策略 工作策略(如采取冲突方法、协调方法或合作 工作策略 方法)。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 第二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 第三阶段:“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学派”并阶段 第四阶段: “纳入(获得)”阶段 第五阶段:“盘点阶段” 第六阶段:“理论统一阶段” 第七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一、社会系统理论 二、社会冲突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现代社会潮
1、西方马克思主义 2、新保守主义 3、女性主义 4、环保主义
1、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社会 出现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统称。 西方不少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建构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和实务方法,形成了社会 工作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有多种称呼, 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激进社会工 作”、“结构社会工作”、“进步主义社会工 作”、“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社会主义福 利工作”等。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 流派之一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美 国社会学家C.C.霍曼斯、布劳(Peter M.Blau)和 R.埃默森(Richard Emerson)。
霍曼斯指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 就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 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 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 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实务理论:
指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具体策略、方针、 政策、原则和模式方法等。
基础理论 王思斌 莫邦豪 埃文斯 托马斯
(D.N.Thomas
实务理论 实践理论 社区工作本身 社区工作 的理论
实务理论(Practice theory)
一般理论 影响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 实践的理论
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现实建构” 理论或“现实建构理论”。最早由P。伯格 (PeterBerger)和T.卢克曼(ThomasLuekmann) 在《现实的社会建构》合著,1967)中提出。 “社会建构理论”或“现实建构理论”所要说 明的现象是:客观事实无法脱离人们所附加的 主观意义所孤立存在;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现实 不简单是面对事实和物体,它也是被社会建构 出来的。
理论的种类
从理论的性质看 1. 描述性理论 2. 分析性理论 3. 规范性理论 从理论的层次看 1. 微观理论 2. 中观理论 3. 宏观理论
社区工作的理论 基础理论 (实践理论):
揭示“社区”、“社区与社会”以及 “整个社会”三个不同层次关系的理论架构。 作用:帮助社区工作者认识和理解其工作环境、 工作对象、选择适当的工作策略。
社会交换理论对社区工作影响
社区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场所,由不同的利益群体 组成,并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以交换各自需要的种 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或产品——如社区服务、货币、 信息、观念、政治影响、良好愿望、顺从行为等。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内外部关系是一种有价值资 源的交换关系;人们不喜欢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 而稳定的关系基于对等的交换,交换的不对等可能导 致关系的终结;由于社会关系通常建立在关注报酬或 获得的最大化和成本或惩罚的最小化的原则基础上, 社区工作者需要掌握讲价、谈判、鼓动、联系、营销 等技巧。交换理论认为,参与交换各方愿意选择那些 收益比率大于成本的交易。
(三)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最近流行的一个学术概念,它在社会 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学等领域被运用, 解释人际支持网络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莱达·哈尼范(Lyda Hanifan) · (Lyda Hanifan)、皮埃尔·布 · 迪厄(Pierr, Bourdieu) 、詹姆斯·科尔曼、罗伯特·帕 特南。 哈尼范认为,能使房屋、私人财产、金钱等有形资 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更大价值的东西是“社会 资本”,即善良愿望、友谊、同情心和社会交往。
(四)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通常被看作是应用性理论而非基础理 论。组织理论作为对组织内外结构的分析,内 容包括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结构、任务配置、 决策、管理、人员、创新、组织变迁以及跨组 织关系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 和行政学都注重组织理论。社会学对组织理论 的研究一般被称为“组织社会学”,心理学则 称其为“组织理论与行为”。在西方高等学校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理论”是一门基础课程。
你 必 须 开 始 改 变 你 的 思 想
。
你 如 果 要 改 变 你 的 生 活 ,
对于理论的理解
1. “理论”是用以解释事物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一 套概念,能给予人们行动的指引及规范。 2.是由事物的各种联系或因果关系的概念、判断、原理组 成的知识体系。 由实践或实验所证实的理论,被称为科学、真理; 假说或假设则指在研究最初提出的还没有被证实的理 论观点。
四、相关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三)社会资本理论 (四)组织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Theory)的概念与方法 不仅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各种个人和团体治疗,也有利 于理解和影响社区工作中的个人和团体行为,提 高或促进社区组织领导人、工作人员和社会行动策略 的效率。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的 J.B.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A.班杜拉 (A.Bandu·a)等。他们在巴甫洛夫(1.P.Pavlov)、 B.P.斯金纳(B。P.Skinner)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 础上,解释了人们在社会情境中获得各种复杂社会行 为的方式。
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系统本身经常产生冲突,冲突是社会的普遍特征; (2)冲突产生于对立的利益,而对立的利益集团或群体是社会 结构的必然组成部分; (3)对立的利益产生于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之间就稀缺资源 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因此迄今所有社会依赖(建构)于一部 分社会成员对另一些社会成员的限制; (4)不同的利益趋向于形成两个冲突的集团; (5)冲突是辩证的,旧的冲突解决了,还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 新的冲突; (6)由于冲突的持续存在,社会变迁是普遍的和经常的,换言 之,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