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精神,提升我省标准化体系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主要原则。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适应需求,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企业为主、协同共治,服务发展、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
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我省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深化标准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社会广泛参与、运行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建成支撑标准化管理和全面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的全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具体目标是:—新增国际标准5项;—新增国家标准400项;—新增地方标准600项;—新增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5个以上;—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率达到90%;—实现团体标准零的突破。
二、重点领域(一)加强农业标准化,服务现代农业。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以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水产、林产品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研制高标准农田、现代水利、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农业机械、高产高效栽培、健康养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养殖(渔)场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气象、农业信息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标准。
以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茧、榛子、山野菜、烟草、绒山羊、辽育白牛、肉驴、特种水产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根据地域特点,研制种质资源保护、传统农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地方标准和农业标准规范。
(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畜牧局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结合我省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果业振兴计划、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等现代化农业重大工程,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区、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
(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畜牧局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现代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省农委、省商务厅牵头,省供销社、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工业标准化,服务产业升级。
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研制,助推创新驱动。
发挥我省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大成套装备、3D打印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研制,争取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中取得主导地位。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标准水平,服务转型升级。
围绕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着力提升标准水平。
在原材料方面,充分发挥标准的上下游协同作用,加快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促进科学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研究。
通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加强标准实施,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助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增强企业标准化责任意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在全省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要求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服务业标准化,服务结构调整。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建立覆盖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等领域加大标准研制力度。
完善电子商务服务标准体系和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
加强旅游、体育、养老家政服务、商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在特色旅游等领域重点加强与国家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体育局、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强生态保护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点,结合我省碧水、青山、蓝天、沃土工程等环境保护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和环境标准研制与实施,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严格实施能效能耗、碳排放、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标准,研制清洁能源、污染物排放控制、绿色交通、秸秆综合利用、绿色屏障建设、造林育林、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湿地生态保护等标准,构建健康宜居、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沙化治理等专项标准体系,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建设美丽辽宁提供技术支撑。
(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畜牧局、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服务民生需求。
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针对我省城乡发展特点,按照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要求,建立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在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检验检疫、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福利、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婚姻、收养、殡葬等领域贯彻实施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我省实际需要,制定相关领域地方标准。
在食品安全领域,对无国家标准的地方特色食品,制定地方标准。
在消防安全领域,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消防应急救援和消防应急通讯系列标准。
在气象领域,制定基础气象、气象信息、气象服务、气象灾害评估与预警、防雷等地方标准。
(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卫生计生委、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探索城镇建设管理标准化,丰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协调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标准体系。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管理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服务文化繁荣。
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着力点,加快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文化市场产品标准与服务规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文化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文化环境健康有序发展。
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辽宁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
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落实工作,加强知识标准体系宣传,广泛开展标准体系普及教育。
加强体育用品、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和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中介服务等领域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完善体育产业标准体系。
(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牵头,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工程(一)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
结合我省实际,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
围绕产地环境治理、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种植、健康养殖、合理加工,构建科学、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实施推广体系。
重点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安全种植,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中药材种植,粮食流通,鲜活农产品及中药材流通溯源,粮油产品品质提升和节约减损,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等,制修订相关地方标准200项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3000个。
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农产品安全保障标准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
围绕辽河流域水稻、辽宁北部玉米、辽西北花生、辽西设施农业、环渤海水果、辽东特色产业、辽西北生猪产业及养鸡产业、辽西北养牛产业和黄海北部现代化海洋牧场等,大力开展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的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试点项目30个。
(省农委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畜牧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质监局、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16号)精神,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支持、联合推进我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节能国家标准制定,推动我省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快速转化为国家标准。
探索利用能效“领跑者”指标与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衔接机制,引导我省企业和社会组织申报国家强制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行业能耗限额标准。
按照国家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要求,支持和引导我省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产品或技术优势参与重点领域节能国家标准制修订。
支持参与制修订生产设备节能、节能监测与管理、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燃油经济性和新能源汽车、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等方面标准。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适时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
进一步提高我省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即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公共建筑节能65%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