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5篇

2019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 5 篇快临近中考了,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在最后剩下的冲刺时间里把复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再有作文的复习更是重头戏,那2019 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2019 中考最新作文写作指导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欢迎阅读参考!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在写作时拿不准的就是不知道不该写什么,惟恐不尽、惟恐不明,结果文章冗长累赘,一览无余。

难怪读后索然寡味。

怎样才能使文章留下令人回味的余韵呢?讲究一点空白的艺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在这方面,中外电影艺术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

曾获日本东京电影节大奖的我国影片《老井》就有一处空白的妙笔。

如果依照原小说,影片的结尾应是表现老井村人得水后喝水的喜悦。

可该片导演认为,这样的结尾太直太露,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力度。

于是,他把结尾处处理成让一块记载着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石碑充满银幕。

编导通过这块石碑省去了对老井村人三百多年打井历史的具体叙述,但观众却从这块石碑中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生存努力。

一块石碑使艺术的悲壮美和历史的厚重感融为一体。

据日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说,他们真正感受到震动的就是结尾这块石碑。

还有些空白,它留给读者的并不是一种结局或一个结论,它是多维的,这样的空白其意蕴又较之前述更深了一层。

法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就属于这样的空白。

小说围绕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描写了主人公玛蒂尔德追求享受所导致的不幸遭遇。

作者在写她为了赔偿朋友的一条钻石项链,债台高筑,历尽15 年的艰辛,终于还清了债务后,接着于结尾处点明原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便戛然而终。

今后玛蒂尔德是庆幸假项链使自己克服了爱慕虚荣从而更加勤俭朴素,还是用百倍的疯狂去报复生活对她的嘲弄?这些,作者都略而不谈留下空白,让读者的想象去驰骋,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悠然不尽的美感。

其实,文章的空白又岂止在结尾,凡是可写可不写或读者可想而知的都在空白之列,有时不写可能比写更有魅力,正所谓此时无“字”胜有“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即是由此而来。

如鲁迅《药》中写华老栓抖抖地按钱动作就出现了三次: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这三段细节描写,反复用“抖”和“按”的动作,有力地表现出华老栓紧张的心情和朴实善良的性格。

说到细节的反复运用,人们特别欣赏俄国作家契诃夫《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身上那件大衣的描写,这也是一个细节反复运用产生特殊效果的典型范例。

奥楚蔑洛夫的那件大衣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大衣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在这里,作者借大衣既向读者暗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身份不同常人,又为下文写奥楚蔑洛夫用大衣耍滑头、掩饰其变色窘相作了铺垫。

看到这件“大衣”,读者仿佛觉得一个威风凛凛、趾高气扬的警官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当时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颁发了一系列的警卫法令,豢养了一大批“鹰犬”——警察,这些鹰犬遍布全国,飞扬跋扈,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人民无不深恶痛绝,看到这位披着大衣的警官来了,人们不禁要捏一把汗——不知谁又要遭殃了。

在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第一回合中,奥楚蔑洛夫开始不明白狗的主人是谁,用了许多肮脏的语言骂狗的主人,正在他叫嚷要“好好教训它一顿”的时候,人群里忽然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

这对一向阿谀奉承、献媚取宠的警官无疑是一声惊雷,吓得他惊慌失措。

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如何翻云覆雨呢?作者写了警官这样一段话:席加洛夫?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这里,奥楚蔑洛夫借口天热脱大衣,是想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企图让人们忘记他刚才的所作所为,同时,也是借脱大衣的时间来考虑下一步如何变色。

这是“大衣”在文中的第二次出现。

在两次变色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罢休,他怀着对耀武扬威于一时的警察的厌恶和憎恨,又让奥楚蔑洛夫继续变色的“表演”。

在第三回合中,奥楚蔑洛夫刚刚听说狗不是将军家的,马上又摆着脸大骂狗“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

不料,事情又起波折,随同他来的巡警猜测:“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而且有人证实。

这真是奇峰突起,奥楚蔑洛夫猛然陷入窘境,他只好再一次借助“大衣”: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这是“大衣”在文中的第三次出现。

这时的“穿”和前面的“脱”目的一样,还是为了变色。

从骂人到骂狗,从脱衣到穿衣,作者把这条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献媚讨欢、趋炎附势的性格凸现了出来。

文章最后一次写到“大衣”是在狗的主人真相大白之后:“我早晚要收拾你! ”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这时的奥楚蔑洛夫反而对被咬者进行恐吓,然后“裹紧”大衣走了。

这个“裹的动作表明他有朝一日要惩治赫留金的决心。

这条“变色龙”拍上是极尽媚态,压下是强施淫威。

至此,奥楚蔑洛夫专横暴戾,随机应变,媚上欺下的变色龙性格借助于“大衣”这个细节的反复出现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以上三例,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典型细节的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都起到了其他表现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强化作用。

当然,反复并不等于重复,反复中要有变化,只有富有变化的反复才能更加丰富作品的。

细节本身无大小之分,但作用却有大小之别。

有的细节,只牵涉某一局部,只有一种作用;有的细节牵涉到整体结构,既可以刻画人物,点染环境气氛,又能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多种作用。

当然,一个细节不能以作用多少来定优劣。

只有一种用途,因为用得恰当,也有妙处。

但多种用途而又带全局性的细节,更需要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把握,对题材的选择,对细节的提炼,因而也就更需要写作者独具匠心,有更高的写作技巧。

有位同学写了篇题为《元旦前夕》的作文,记叙她在元旦前夕收到好友晓晖的一张价值三元钱的贺年卡,自己准备回赠一张早已买好的但只值一元钱的明信片。

当她在回家的路上把这打算告诉邻居小燕时,受到小燕的奚落,说她“想用一元钱的明信片去换人家三元钱的贺年卡”,文章结尾写道:听了小燕的话,我站在那儿愣住了。

良久,我才醒悟过来,胸前的围巾上已湿了一大片。

我一步步向家挪去,脚步是那么沉重,心中似乎压了一块石头……这样写,文章似乎收束早了些。

如果贺年卡是小燕送的,那么这个结尾是适时而有的,它可启示人们去思考:同学间的友谊是不是靠金钱来维系和衡量的?可贺年卡是晓晖送的,她也和小燕同一观点吗?小作者告诉我说:“不! 当我把明信片送给晓晖时,她挺高兴的。

”我因势利导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这写进去呢?写了,小燕和晓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用金钱来衡量友谊的。

这样,文章的立意就高出原文一筹了。

”后来,小作者在原文结尾处加了这样一段:我闷闷不乐地吃过午饭,慢慢向学校走去。

脑子里杂乱不堪,我走了好久,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一个主意——请同桌的小敏代我把明信片送给晓晖。

“小霞,太谢谢了,真漂亮! ”晓晖扬着我送的明信片,走到我面前。

她的真挚的微笑,使我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半晌,才叫出一声:“晓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这个结尾处理得很细腻,也很有层次,既使文章的境界焕然一新,又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文章不到“火候”不可提前结尾,但到了“火候”也不能硬拖,否则,便成了“蛇足”。

有位同学写《忘不了,那个晚上》,叙述自己因不尊重爷爷而被妈妈教育的经过,结尾写道:我的泪一下子又涌了出来,望着妈妈,我使劲点了点头。

夜,更加漆黑,我紧挨着妈妈,向家中走去……是的,这个夜晚令人难忘,它使我明白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尊敬和关心老人。

这个结尾的最后一句显然是“蛇足”,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妈妈的教育中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另外,文末“我的泪”又“涌了出来”,“我”使劲点头,“我紧挨着妈妈”回家的叙述,也都含蓄地说明了“我”心灵已受到触动,文章完全可以在“向家中走去”之后打住,不必再添一个“蛇足”。

这样的毛病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不管是否必要,好像结尾不点一下题,不挑明一下中心,就不过瘾。

结尾少了不行,多了不好,太露了更不好。

茅盾先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不要把主题思想都摆出来,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讲完,要留一些让读者去想。

”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位同学在一篇习作中借奶奶家的门槛由高到低的变化(粮食多了,往家里储粮,因门槛太高不方便,削掉一截门槛;添置了摩托,因门槛太高,进出不方便,又削掉一截门槛……,)反映农民生活由穷到富的变化。

文章以小见大,构思不错,但结尾却直奔主题:在回城的路上,我不禁浮想联翩,奶奶一家生活的变化,当前农村的巨变,不就从这门槛变迁上反映出来了吗?前文那样惨淡经营,结尾却裸露无遗,失去了诱人回味深思的魅力。

后来,小作者按老师的指点,另写了一个颇为含蓄的结尾:“在回城的路上,我不禁又想起奶奶家的门槛,不知有如奶奶家门槛的农家是否也把高门槛拆了。

我想,会的,肯定会的。

”这个结尾紧扣“门槛”,但又不限于奶奶一家的门槛,习作拓开了一个新天地,比原结尾好多了。

后来,这篇《奶奶家的门槛》在省级作文大赛中获了大奖。

我想,若用原结尾,评委们也许不会如此垂青吧。

1. 辗转腾挪。

就是将原来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

时间不够时,与其紧扣考试作文的命题及要求写一半,还不如将平日自己印象较深而又在内容与写法上较为近似的习作文章改头换面直接代进去。

2. 将错就错。

在应考作文时,写了一半突然发现文章跑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重新再来写上半篇几段,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

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做文章,这样说不定会使文章宕开一笔、绝处逢生。

3. 陈列提纲。

留给大作文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无论如何快速,也为时不够,与其只写一个开头或者干脆空着,总还不如列个提纲来得划算。

当然提纲尽可能详细具体,至少能让阅卷者看出文章的结构、主题及大致的内容,如有可能再补写开头与结尾,让阅卷者略睹文采。

4. 填空后续。

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没有时间让你冥思苦想。

这时不如留出一段空白,先将自己构思中考虑过的内容写下去,待思路畅通了,内容回忆起来了,或者全文完成了再来进行弥补拼凑,那也是为文的一种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