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语中的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了他的“家庭教师”。
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当时年仅8岁被老师斥为“低能儿”的爱迪生就无异于我们今天教育中的“学困生”。
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启迪我们:“教鞭”、“冷眼”、“讥笑”并非学生教育的良策;爱迪生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全身心投入,忌因“学困”而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忌因“太差了”、“先天是呆子”、“朽木不可雕也”之流而对其不闻不问,这样长此下去,学困生就会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讨厌自己而变得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甚至破罐破摔。
那么,应该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呢?反思20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以为首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也只有落实好这“四个培养”,学困生才可能走向阳光地带。
一、学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成才的内动力。
自觉性意志品质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意志倾向。
学困生的自觉性意志品质较差,往往与其相反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动摇性。
他们做事情常常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所有这些都会对其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地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学困生意志品质的磨砺可着手于:1、从思想上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理想前途教育,让其明确生活目的与奋斗目标,调动其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激发其实现目标的强烈责任感,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2、在实践中锻炼学困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创设特定情境,有意识、有计划地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场所,引导他们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作斗争,如从上课专心学习到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从德育活动到劳动、体育活动、生活作息等,都要针对其特点培养和锻炼其优良的意志品质。
3、引导学困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与锻炼。
启发他们认识意志锻炼的重要意义,为他们提供意志坚强的榜样,激发他们产生自我锻炼的强烈愿望;教育他们思考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从小立志成才;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掌握自己的欲求和愿望,树立生活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学会制定意志锻炼的计划,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进行锻炼。
4、培养学困生的挫折耐受力。
要让他们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的,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让他们明确“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道理,真切感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内涵,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战困难,激发克服障碍的勇气,懂得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为此要经常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克服的障碍,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其抗挫能力。
5、榜样激励铸造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尤其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的榜样力量,如果教师、家长、同学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经常半途而废,是难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的。
在学困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多鼓励他们的闪光点,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要争取做到”,让他们大声地对自己说“我能行”。
二、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和强化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变量。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缺乏强烈的进取精神,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培养一个积极的自我,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
因此学习动机培养,力求做到:1、尊重赏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心理学指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实际上,学困生比优等生更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更需要扫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接触,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多跟他们谈心,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感觉到教师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期望的眼光多投向学困生,适当创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参与回答,然后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心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动机。
2、表扬激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可见,表扬激励的运用极为重要。
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差在先天素质上,只是由于过去的不恰当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
学困生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明确肯定、扶植,适当加以表杨、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创设情景让他们展示其“闪光点”,发扬其“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脱困”信心。
3、运用反馈原理,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教师对学困生学习活动所作出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行为都是一种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其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教师要运用反馈信息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多发现他们学习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和赞赏,但对其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及时。
4、引导自我调节,稳定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从外部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诱发他们的自我激励,平时经常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因素,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判断,肯定的评价和判断可能引起积极的自我反应,否定的评价和判断则可能引起消极的反应,这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利用正确的归因理论来分析问题,以求下次的成功,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评价、判断自我反应,把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相联系,使良好的自我的有效感成为学习动机的有效调节器,稳定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5、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强化学习动机。
在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建立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只有当他们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教师要帮助他们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拟订出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成功,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心,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这样让其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改变其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缺乏兴趣是学困生的首要表现,他们往往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焦虑,或者恐惧,或者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只要能够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厌学情绪就会缓解。
对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关爱帮助,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B.S.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学困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
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施以帮助,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让他们由“厌学”到“想学、爱学、能学、会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比如,多找他们谈心、编座位照顾他们、上课提问不忽视他们、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当面批改他们的作业等。
2、发掘学科知识兴趣点,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困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他们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教材。
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组织得系统、严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而且使所教知识新颖、奇妙,学困生也心弛神往地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创设让学生参与并能使其体验掌握知识乐趣的学习情境,强化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相连的,如果学困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心情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师要不断向他们提出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得出结论,尝到“学会”与“会学”的成功感受,要运用新课程理念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让其带着问题去学习或质疑,从而产生追根求源、渴望求解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5、改进教学方法,稳定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⑴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教法灵活多变,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尽量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加强变式训练,使学困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讲授时,教师的语速应尽量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水平,必要时放慢速度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和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困生的闪光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