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记叙文(家庭篇)真情导语每个人都有家,每个人都希望家里盛满浓浓的爱。
书写家庭和亲情是写作的一个不变母题。
有一首老歌的歌词写得特别好——家是什么/家是风雨中一幢小屋/家是什么/家是大雪天一把酒壶/家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家是高堂孺子共伴红烛/家是月光下的倾诉/家是夕阳里的搀扶/家是火车晚点站台上不安的脚步/家是飞机落地拨通的第一个长途……家是什么/家是远行时一声声叮嘱/家是什么/家是重逢时滚落的泪珠/家是姑舅叔伯彼此相祝/家是赵钱孙李兄弟手足/家是亲情的归宿/家是爱心的苗圃/家是夜半梦醒依旧未眠的慈母/家是人生课堂读不完的一部长书……一篇好的作文一定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的作品必然是平庸的。
剖析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高奏爱的旋律,触动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给予世人最渴望的美好,是为文者的不变使命。
为文者只有擦亮双眼,才会发现生活的精妙,进而写出感动人心的真情之作。
例文精批爱在木屑里馨软的微风拂面,阳光照着满院,泥土和木屑的味道让我的心灵感到温馨。
我是乡下孩子,泥土的芬芳是我的最爱;木屑的清新扑鼻是我的希望,我的期盼。
因为,这些都是爸爸的味道。
回家的感觉真好。
忘不了第一次离开我钟爱的木屑气息,空荡的宿舍里充满了惆怅。
那时我终日盼星星,盼月亮,最终盼到高中生活后第一个周末回家的日子。
“妮儿,这次可瘦了。
”回到家我一下子扑到妈妈为我精心准备的饭菜前狼吞虎咽着,对于妈妈的关爱只是微微地点一点头,只想让自己的胃口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渐渐地增大。
“不把这些好东西吃光,我决不罢休。
”我一个劲儿地在暗示自己。
妈妈又端来一份热腾腾的饭菜。
嗨,真香!“在学校里想家了吧?你爸也想你呢。
”“嘿嘿……妈,你没想我?”妈笑了。
“妈,我爸什么时候回来?”“还得等一阵子。
你爸前几天想去看你,还要我早早买好了苹果、香蕉啥的,就是上个大集。
”“哦。
那咋没去呢?我同学的爸妈有的去了好几趟呢。
”我有点失落。
“你爸想你啦!可是——”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爸爸回来了。
我兴奋地冲上前去,依旧是那股熟悉的清新的木屑味道。
“爸——”我兴奋地喊着,一边帮爸爸拍打身上的木屑。
“爸,该洗头了。
”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爸爸的头上不但沾满了薄薄的一层木屑,还在木屑掩盖下增添了许多白发。
“呀——爸有白头发了?”我惊异地喊道。
“才知道呀?其实早就长了。
人过了40岁,哪有不长白头发的?嘿嘿,别大惊小怪的。
”爸爸笑着对我说。
可是我感觉到,爸爸不仅仅是头上增添了白发,个头也比以前显得矮了,人也瘦了。
饭桌上飘逸着妈妈对这个家庭浓浓的爱的味道,虽然我已经吃过了,但还是很兴奋地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吃饭。
“爸,妈说你想去看我,怎么没去?”爸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在你们学校门口转了一阵,没看见你出来,我就回来了。
”“你们的工地不是离我们学校很近吗?以后我去找你。
”“别去,那里很危险,也很脏很乱。
”“那你到学校里来看我。
”“你爸不是不想去,可是他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土,还有木屑,怕让同学们看见,让你感觉不好意思。
”妈妈在给爸爸寻找借口。
其实我知道,这也许是爸爸不到学校去的真正理由。
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我刻意地端起碗,它们还是落了下来。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酸楚,因为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可是他们……“爸,以后你就常去吧。
我不感到丢人。
我们同学大都是农村去的,他们的爸妈也大都是农村人,他们不会笑话我的。
再说,我从小就在土里泥里玩儿,我不嫌弃你。
你有时间去吧。
我会领着你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们的教室。
我们老师也常说,做人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如果我们老师看到我领着你到处看看,说不定还会表扬我呢。
”“好,好!爸爸到时候一定去,一定去!”我发现,爸爸笑得非常开心。
爸,说实话,我喜欢你满身的泥土味儿和木屑味儿。
因为,正是这些味道才使我慢慢长大,才使我能够走进高中学校读书求学,才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我怎么会嫌弃这些味道呢?我有什么理由嫌弃这些味道呢?我爱爸爸身上的木屑味儿!永远!标题新颖,有韵味。
起笔描绘景物,引出“木屑”的味道,为下文张本。
交代喜爱木屑味道的原因。
简要的过渡,进入正题。
故事的发生——周末回家。
回到家,体味到温馨的亲情。
通过简要的人物对话,进一步叙写亲情的温馨,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并为下文集中写爸爸埋下伏笔。
主要人物出场,反复描述爸爸身上的木屑和木屑味,照应文题。
“我”的几句简单语言,表达了女儿对爸爸的无限深情,再展温馨亲情。
爸爸的话包含着对女儿的安慰。
人物外貌的刻画又体现着女儿对爸爸的关心。
饭桌上的对话,主要表现了爸爸丰富的内心世界,凸显了爸爸对女儿的无限关爱。
充分展示了“我”的心理活动。
借动作细节展示心理应该算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高妙技法。
女儿的话是真诚的理解,也是殷切的期盼。
其中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正确导向和价值趋向。
真诚的告白,是说给爸爸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富有做人道理的告白,值得大家思考。
在结构上,本段也巧妙地照应了开头。
真情感言俗话说,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壳,一个人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情感意识、文化修养等都会决定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人物对话,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文章三个人物极具个性特征的思想与情感,使得文章具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要想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必须学会通过抓住人物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加以刻画,也就是找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最佳角度或最佳特征,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鲁迅先生《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等。
本文精心选取了爸爸身上特有的“木屑味”作为刻画人物的落脚点,新颖独到地刻画出了爸爸的个性特征。
佳作展评让我再叫您一声“爷爷”“爷爷”,多么熟悉、多么温馨的一个称呼啊!或许每个人对自己的爷爷都很熟悉,感觉也很亲切。
因为“爷爷”在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是个删减不掉的影子,几乎每一个回忆的画面里都有爷爷的影子,就像针和线一样,二者组合在一起才能绣出怡人的图案。
少了爷爷的童年就像离开了针的线,茫然、暗淡。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却是一个很陌生、很遥远的词汇。
大概从6岁起,我就再也没喊过一声“爷爷”,再也没有感受过爷爷的一丝疼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叮咛。
爷爷并非去世了,爷爷还健在,并且健康得很,只是那个疼我爱我的爷爷走了,带着埋怨离我而去,也离爸爸而去了。
其实,爸爸也没有做过对不起爷爷的事儿,反倒是孝顺得很。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是个女孩儿,家里的第二个女孩儿。
还依稀记得那一天,天有些阴冷,让人不由得心生寒气。
那天下午,爷爷领着奶奶、叔叔、婶婶,还有叔叔那个刚会走路的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我们家,要爸爸把我们家的那套房屋让给叔叔。
爸爸没有答应他,因为这是分家时分给我们的。
于是,他们就一起动手开始砸东西。
顷刻间,整个街道充斥着一种震天动地的打砸声,仿佛世界面临末日。
隔壁大娘把我拉到身后,用手遮住我的眼睛,可我仍清晰地看到爸爸那一脸的无奈与心痛,更让我惊悚且难以忘记的是,爸爸竟然拿起砖头朝自己的头上拍去……在我16岁那一年的一天,奶奶神色慌张地跑到村里的卫生所,急急忙忙地说了几句话就带着医生往家赶。
当时爸爸也在那儿,他想一定是爷爷出事儿了,无论怎么说,爷爷是爸爸的父亲,那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爸爸二话没说就跟在奶奶的后面急急地追。
不一会儿,只见爸爸背着奄奄一息的爷爷失色地跑了出来,奔向医院。
我从没见爸爸那样紧张过,他面色苍白,眉头紧锁……爷爷病了,病得很重,是脑血栓。
尽管通过治疗爷爷恢复得很好,但后来因为帮叔叔盖楼房,又操心又受累的,再一次住进了医院。
从那以后,爷爷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就在爷爷再次住院的那年春节,我和姐姐被爸爸逼进了爷爷的房间。
那个房间尽管炉火烧得很旺,尽管奶奶不住地用柴草把火炕烧得很烫,但我仍觉得很阴冷,还充满着浓重的草药味儿。
面对着眼前那个“陌生”的爷爷,我好几次都想哭,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盼盼和婷婷来看你了。
”奶奶冲着爷爷大声地喊着。
无意间一抬头,我看到身体虚弱的爷爷正吃力地抬起左手,好像要抓住谁的手。
那只孱弱的手臂在空中吃力地支撑了一会儿,又重重地落了下去,就像失去翅膀的鸟儿一样一下子摔在床上。
我知道,爷爷是想握住我和姐姐的手,然而我们却远远地站在一边,怯怯地低着头,没有满足这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的心愿。
我们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
我心里默默地想着赶快离开这药味儿浓郁的屋子。
站了一会儿,我拉了拉姐姐的衣角,两个人便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爷爷的家。
当时连一声“爷爷”都没喊,甚至也没想过要喊。
谁知,那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的爷爷,最后一次。
送葬那天,我最后远远地朝爷爷的遗像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我想尽力把这个面孔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并想走过去高声地喊一喊“爷爷”。
然而,面对爷爷的遗像,我依旧喊不出“爷爷”这两个最简单不过的音符。
并非我不想喊,其实我想习惯性地喊一声“爷爷”已经足足10年了。
那时我多想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有爷爷疼,有奶奶爱。
可在那漫长的10年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已经让我淡忘了“爷爷”这两个浓重的音符了。
如今,我长大了,也懂事了,但往事如烟,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今天,我是带着一种愧疚、一份伤感在写这些文字,就算是一份迟到的礼物,呈给远在天堂的爷爷吧。
“爷爷,您能收到吗?这是孙女含着泪写下的。
爷爷,我的亲爷爷!”爷爷,您在天堂还好吗?您能听到孙女的呼喊吗?我是婷婷,请您原谅我以前的不敬不孝吧。
我知错了,爷爷。
爷爷,您能让我这样叫您一声“爷爷”吗?真情感言文贵真实动人。
爷爷对儿子、孙女另眼相待甚至大打出手,爸爸“不计前嫌”,在爷爷病重期间毅然背着爷爷去看病,并对爷爷悉心照料,还逼迫自己的女儿去看望爷爷;“我”最后通过认真反思,不但原谅了爷爷,还表达了对爷爷的歉疚。
本文作者能大胆而诚恳地再现自己家庭里发生的一切,毫无掩饰,也无做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世人最懊丧的事情吧。
伤感的语调,令人心痛的呼唤,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愿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愿我们都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愿这个世界是温暖的、粉色的、充满大爱的。